孩子出现拖延行为,责任其实在家长,你同意吗?

最近在看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一书,书中的观点十分有价值,作者希望鼓励大家每天用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来鼓励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们的行为中有45%源于习惯(根据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所以,孩子出现拖延行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养成了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不仅每天在重复,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不断的重复叠加起来,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要么让孩子收益颇丰,要么对孩子贻害无穷。而孩子日常习惯的养成,要么是模仿父母的行为,要么是受到父母的引导。所以说,孩子出现拖延行为,责任其实在家长。

如下,咱们一起来探讨下,家长的哪些习惯做法会导致孩子出现拖延行为。

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一切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书中曾提到:“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换言说,如果家长已经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那孩子就会缺乏做事的责任感,自然也就做事拖拖拉拉。

聪明的家长,应学着偷偷懒,有些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比如整理书包这件事,家长来做的话,肯定不会有遗漏,分类整理得很好,但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觉得整理书包是家长应该做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反之,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哪怕一开始孩子不懂怎么分类,整理时总有遗漏,但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经常焦虑,看不惯孩子做事慢

现在生活节奏快,上班压力大,很多家长不自觉地都会很容易焦虑起来,并且会把这种焦虑带回家里。当看到孩子系鞋带很慢,洗碗很慢,做作业很慢,就忍不住地焦虑起来,嘴上还会叨叨念,“怎么还没好”“怎么这么慢”“要不我来吧”等等。

家长的焦虑,其实是会传导给孩子的。所谓耳濡目染,如果孩子经常感受到家长的焦虑,那孩子也一定会跟着紧张起来,越急越乱,越乱越错,越错越慢。而克服焦虑感,是一门系统性的工程,很多家长并不仅仅是对孩子焦虑,对自己也很容易焦虑,改变就需要从我做起。

不自觉地打断孩子,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所谓关心则乱,家长对孩子的爱也要适度。当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忍住“不骚扰”孩子。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孩子正独自在房间专心做作业,家长却时不时推门进来,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跟孩子谈话……

不停地打断孩子,看似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专注力的破坏。当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的时候,自然效率就低下了,拖延行为就产生了。唐代作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曾说,“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树如此,养育孩子同样如此。

自己做事拖延,当了孩子的坏榜样

拖延症是一种通病,孩子有,家长也有。不少家长一方面嫌弃孩子的拖延,一方面却纵容自己的拖延。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个性是叛逆的,家长自己做不到,还想要求孩子做到,根本就是不可能。

孔夫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想要孩子做或不做,就自己先要做或不做,否则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为了孩子的优秀,家长们也要不断自我修行,成为更优秀的人。

如上4个习惯做法,不知道家长你躺枪了吗?让我们一起努力,治愈孩子的拖延症的同时也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