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后期,苏军为什么首先停止进攻?

1939年9月1日,朱可夫指挥的第1 集团军,对诺门罕地区哈拉哈河东岸的日军,发动了总攻。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苏军,在短短10天内基本肃清该地区的日军。但和“张鼓峰事件”一样,苏军打到边境线后便戛然而止,首先停止了进攻。

也就是说,苏军这场摧枯拉朽般的有限进攻,既不过于冒犯,又对侵犯之敌毫不手软。其实,是在透露一个信号,或是一种姿态,“不是打不过你,只是不想扩大事端”。当然,这更是一种警告,“再冒犯,决不姑息,希望日军好自为之”。

苏军停止进攻的背后,另有隐情。

按照苏联统帅的战略部署,欧洲是苏军防范的重点。为避免两线作战,遏制日本人妄图“北上”进攻苏联的想法,通过一次大反攻尽快彻底打服对方,是最有效办法。如今,打疼日本人的目的已实现,之所以没有继续下去,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远东的战事远离欧洲的中心,尽管苏军赢得最后胜利,但漫长的补给线还是带来了诸多不便,牵扯了不小的精力。如果继续进攻扩大战事,势必加大补给的难度,也有悖于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部署。“见好就收”是这次反攻的主格调。

其次,以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发动突然性的进攻,其目的仅仅是彻底打疼日军,逼其不要在远东地区捣乱,并未打算长期战斗下去,将其赶尽杀绝。当然,按照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苏军也没有精力和能力,一下子将关东军一口吃掉。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德国闪击了波兰,按照一周前苏、德两国秘密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此时的苏联统帅正忙着与德国人一起瓜分波兰,而作为一时的“合作伙伴”,也不好对德国的盟友再有什么敌对行动,停止追击也是给德国人面子。

也就是说,苏军停止进攻更多的是外交上需要,并不代表双方的冲突就此终结。在停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为应对随时可能扩大的战事,在远东的苏军必须保持对日军的绝对优势。为此,对远东地区的增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大。

随着增援部队不断增多,朱可夫手里的兵力扩大了一倍以上,他将其整合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后方。一方面减少前线的补给压力,另一方面,凭借现有部队对付日军已绰绰有余,一旦有需要,这些部队可以随时增援。总之,停战不代表怕日军。

果不其然,被打惨的关东军,依然在叫嚣着进攻。

1939年8月20日,一直在诺门罕地区处于守势的苏、蒙联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发动了一场,自开战以来的首次进攻。仅10天就围歼了突入其“境内”的日军,并就地转入防御。这让惊慌失措的关东军颇感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骄狂。

一是,几个日军联队成建制的被歼灭,这是关东军上下无法面对的结果。自明治维新以来,日军在各个战场都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如今在诺门罕“栽了这么一个大跟头”,换做谁也心有不甘,他们纷纷请战,誓要与苏军一决高下。

二是,日俄战争中,俄国曾是日军的手下败将;“张鼓峰事件”中,尽管苏军赢得了最后胜利,但伤亡远远高于日军,这说明苏军的单兵素质差,离开强大火力,根本不是其对手。换句话说,如果利用夜战、近战,是完全有可能战胜苏军的。

更关键的一点,关东军还占有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尽管苏军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运输能力远胜于日军,但毕竟远离其大后方,与“守株待兔”式的日军作战,只要日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苏军定会因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不战自垮。

说白了,虽然在苏军的大反攻中,关东军大败而归,但死不虚心的日军,不愿接受苏军实力比他们强大的事实。特别是在精神层面,骄狂的关东军岂能轻易就范,必须将失去的颜面找回来,哪怕是心里发虚,嘴上也要强横下去,不轻易言败。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得知战报后,也是恼羞成怒,立刻决定中国战场上的日军第5、第14师团,以及14个炮兵联队增援诺门罕。消息传来,关东军司令部欢腾一片、跃跃欲试。很快,制定了一个“夜间进攻,白天固守,步步为营”的作战方案。

按照方案,日军各部不再像以往冒失推进,而是规定每前进500米就挖散兵坑固守,白天用“肉弹”阻止苏军坦克进攻,晚上出击。于是,他们就像一群老鼠,把大草原挖得到处坑坑洼洼。尽管害怕苏军的“钢铁洪流”,但依然贼心不死。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