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着训练娃更加独立,结果娃却更粘人,错在哪你可知?

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带娃的家长也是。当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需要你全身心地照顾,忙得不可交的时候,好多家长就会想着怎么训练娃更独立。如果娃娃更加独立了,能够有一些自己玩的时间,不用无时无刻地粘着妈妈,那妈妈也就可以忙里偷闲地松一口气了。但不幸的是,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越想训练娃独立,娃却更粘人了,原本还可以自己躺一会儿摇篮,现在却看不到妈妈就哭。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家长在遇到这样的困境时,往往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训练的初衷是好的,毕竟娃长大后也要独立,独立更能让他活出自我,训练的方法也好像没错,只是尽量让娃自己玩罢了,那到底错在哪了?同样作为家长,小编今天就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其实错就错在宝宝还只是个宝宝。

一个人一生中所待过最舒适的环境,恐怕就是妈妈的子宫了。在这个温暖的环境里头, 温度是恒定的,湿度是刚好的,饮食有脐带输送营养,被紧紧包裹着的感觉是那么好。但是一离开妈妈的子宫,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舒适感瞬间降低,即使是适应能力较强的宝宝,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作为人的本能反应,小婴儿会努力地去寻找舒适感,来弥补离开妈妈子宫缺失的舒适感。所以家长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给娃制造舒适感,饿了赶紧喂母乳,尿了赶紧换尿布,想玩的时候赶紧陪玩,才能让宝宝开心起来。反之,如若你在这时候急着训练娃独立,反而会让娃因找不到舒适感而丧失了安全感。一般来说,一周岁前的宝宝都是非常需要家长陪伴的。

心理学家就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依恋可分为4种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非安全依恋、抗拒型非安全依恋、紊乱型非安全依恋。

同时研究中发现,中产家庭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比较稳定,因为妈妈们对于孩子的回应都比较稳定和积极。而贫困家庭,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妈妈对孩子的关注不稳定,有的甚至忽视了孩子,孩子就无法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一段时间之后,得到妈妈积极回应的婴儿就能更具有安全感,虽然意识还处在萌芽阶段,但他们可以隐约感觉得到妈妈是爱他们的,并且不管处在什么时候,妈妈总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妈妈总是在那里的。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地吃、放心地玩、放心地按照自己的模式去玩耍。反之,如果宝宝的需求总是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那他们就会一直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妈妈,自己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进而就只能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所以家长朋友们,若是着急解放双手,想着提前训练宝宝的独立性,那很可能效果恰恰相反,宝宝反而越来越粘人,甚至会经常流露出害怕的样子。我在带我女儿钱钱的时候,一直很努力地在搭建我两之间的沟通桥梁,我希望我能够从她细微的表情差异、肢体动作的展示就能秒懂,她是困了、渴了、还是尿了,想要抱抱了。因为特别认真地观察,所以我相比较于其他人(娃她爸、娃奶奶)更能明白她的需求,所以娃每次在哭的时候只要听到我的声音,基本都会安静下来,因为她知道我懂她。当然,准确读懂娃的语言的背后,就是数不尽的陪伴,陪伴的时间多了,你自然就懂娃了,而娃也就越来越有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