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苏军首次进攻,朱可夫为何底气十足?

1939年,苏、日两国在苏联远东的诺门罕地区大打出手。有意思的是,近3个月的战事,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战斗规模越打越大,但谁也不愿向对方宣战,似乎双方都有一些难言之隐,既不想撕破脸皮,又想在这场争斗中达到某种目的。

从整个战役态势看,苏、蒙联军一直采取守势,日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却未能突破其防线,反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全线停止进攻,准备持久战”。但朱可夫并不打算跟着日军的节奏走,他在酝酿一场彻底打服日本人的大反攻。

对日军形成绝对优势,是朱可夫反攻胜利的保障。

1939年7月,日本关东军精心准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依然是大败而归、损失惨重。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可夫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乘胜追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按照苏联统帅的战略部署,他正在筹划一场对日军的绝地反击。

首先,欧洲局势越来越恶化,苏联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这场纷争。但远东日军的不断“挑衅”,显然干扰了苏联以欧洲为主的战略部署,唯有快刀斩乱麻,结束远东战事,彻底打消日军“北上”的妄想。朱可夫要做的,就是尽快实现这个目标。

其次,朱可夫很清楚,要想彻底打服日本人,就必须发动一场“排山倒海”式的大反攻,对日军形成绝对优势是此战的根本保障。他向国防部提出最低要求:总兵力要达到日军的1.5倍,飞机、大炮要2倍于敌,坦克、装甲车更要4倍以上。

更重要的一点,苏联统帅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涉及朱可夫的人生将来。在国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清洗运动仍在继续,稍有闪失将性命难保。只有打一场漂亮的大反攻,才能获得统帅的信任。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必须花时间去认真筹划。

说白了,为了对日军形成优势,必须加大各类战斗物资的储备。为此,朱可夫命令铁道兵部队,用了58天修建了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战备铁路,将补给线一下缩短了一半;剩下的路程,他更是集中了5千台车辆,24小时不停往返运输。

国防部也为朱可夫开了“一路绿灯”,全力满足他的要求。一时间,运输兵员、弹药、汽油等物资的专列,源源不断地开往远东前线。用于反攻的各类物资已达6万多吨,是同时期日军的40倍。这让朱可夫十分有信心打好这一仗。

战役的突然性,是胜利反攻的关键。

1939年8月,诺门罕战役一时平静了下来。一边是无力进攻的日本关东军,一边是准备绝地反击的苏、蒙联军。尽管已拥有绝对优势,但朱可夫为了增加大反攻的胜算和力度,决定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将进攻的时间隐瞒到最后一刻。

一是,为了迷惑日本人,朱可夫命令工兵假装修筑过冬营房和工事,并命令停止对日军无线电干扰的同时,故意发出一些前线缺少过冬用的水泥或木料等电报,甚至印发了《过冬须知》的小册子,旨在让日本人相信苏军在冬季前不会进攻。

二是,准备期间,朱可夫命令苏联空军,不间断地对日军前沿进行低空射击和袭扰,用飞机的轰鸣声掩护坦克部队的集结,并要求所有部队在大反攻前,一律不准提前进入出发地域,就连军官们到前沿侦察,也必须更换士兵服装,不准暴露身份。

更关键的是,为做到绝对保密,反攻时间和计划只有朱可夫等4人知道,直到总攻开始的3小时前,命令才传达到前线各个部队。可以说,朱可夫为了打一个漂亮的反击战,真是用心良苦、事无巨细地准备着。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

毕竟是10几万人的调动,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关东军驻哈尔滨的特务机关发来的绝密电报称:苏联高层要求在8月5日至10日对日军发动总攻,但朱可夫因未做好准备为由,延长了攻击时间。同时,更多的情报也显示,苏军近日将进攻。

但关东军高层更愿意相信前线苏军忙来忙去,只是为了准备过冬。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连续近3个月的作战,部队需要休整。为此,他们在海拉尔设立多处俱乐部,供前线官兵轮换休假。慢慢地,日军放松了警惕,到后方休整的官兵也越来越多。

8月19日这一天是个周末,超过40%的日军军官,到远在200公里以外的海拉尔休假,这可是苏军发动总攻的最好时机。朱可夫下达了作战命令,并为了保证部队快速通过哈拉哈河,苏军工兵连夜架起了4座浮桥,一场绝地大反攻即将开始。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