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被吃掉,生物会不会进化得越来越难吃?

在美食界有一句话说:如果中国人都不吃的食物,那一定很难吃。我们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是因为我国烹饪文化非常丰富,不仅有:煎炒卤炖,还有烤,焖,炸,烩等烹饪手段,甭管是什么食材,只要放在中国人面前,总会找到它的最佳吃法。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旦被中国人解锁吃法的物种,一般数量下降得都很快。比如:小龙虾原本是入侵物种,然而我国解锁了小龙虾的吃法后,这货必须要依靠养殖才能生存下去。

既然人类消灭美食的速度如此之快,那会不会有一些生物,为了躲避被吃的命运,而演化出难吃的特性呢?

首先,难不难吃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而且对于不同的动物而言,好吃与难吃的界限不同,比如:对狗子而言非常好吃的羊肚罐头,在人类看来就非常臭,打开后房间会弥漫臭味。

对人类来说比较美味的食物,对其他动物不见的是美味。

不过,有一条比较公认的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对很多动物来说都是美食,比如:牛,猪,羊等。

其实,生物在演化时,也会尽量让自己演化的难吃(进化并不能主动选择,这里仅仅为了表述方便)。在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态链,也没有所谓的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关系。

但之后,海洋霸主奇虾开始崛起,奇虾拥有可以进攻的身体,以及可以感受到光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海洋生物中,大多数动物都是一摊肉泥,而且体型较小,运动能力要么没有,要么很弱。

在这种生存条件下,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动物很容易被奇虾吃干抹净。能够在奇虾的统治下生存的动物,都是演化成不太好吃的生物。

比如:三叶虫,全身都是盔甲。比如:外骨骼的虫子,它们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没什么蛋白质,吃起来非常不好吃。

为了避免被吃掉,生物有多努力

除了让自己演化得不好吃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为了自保,会演化出生化武器:毒液。比如:河豚。

还有一些动物为了躲避天敌,会演化出另类的自保方式:比如:电鳗会放电,蝴蝶的眼睛斑纹。馒头蟹全身都是壳,只有钳子上稍微有些蛋白质,所以渔民也很少会捕捞它。

只是,并不是只有演化得比较难吃才能够生存,要知道生物的进化是没有方向的,只要能够适应环境,无论演化出什么样的特征,都能够被保留下来。

比如:羊虽然缺乏自保能力,而且又非常美味,但由于羊群数量众多,且奔跑速度快,也在地球上生活地非常好。

还有一些动物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会改掉自己的作息习惯。比如:老鼠喜欢在晚上出没,因为白天里不仅有猫,还有蛇,鸟类等天敌,而在晚上天敌几乎都休息时再出来觅食,安全性较高一些。

长颈鹿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演化出了站着睡觉。这是因为当它们躺下睡觉时,一旦遇到天敌,将需要花费1-2分钟时间才能站起来并逃生,而这很可能会导致它们送命。

马儿为了躲避天敌,会一直进入浅睡眠,遇到风吹草动就会醒来查看。

相应的,食肉动物为了捕食食物,也在不断地演化。为了追到奔跑速度较快的羚羊,豹子演化出了超强的爆发能力。

为了更容易接近猎物,老虎演化出了伪装色,让自己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为了吃到更隐蔽的动物,一些动物甚至学会了使用工具,比如:黑猩猩会使用木棍蘸取蚁穴中的蚂蚁。

总而言之,在地球这个生态系统中,为了更好地躲避被吃的命运以及更好地捕食,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在彼此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基因,让自己更加适应地球环境。

只是,生物演化是没有方向的,一些生物在演化时由于走入了死胡同,导致灭绝;而一些动物在演化时恰巧适应了环境,使得它们一直存在到了现在。

而这些恰巧适应了环境的生物,并不一定都是难吃的生物,因为难吃并不是能让自己生存的唯一方法,毕竟当“难吃”成为主流时,或许生物的味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难吃”的食物在它们面前,或许比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