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肉体”去探索,灵魂是要上当的,《老子》:快乐不是享乐

文|颜小二述哲文

如果说读了《老子》(也叫《道德经》)给颜小二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当属老子告诉了我,什么是真“快乐”。

往昔,颜小二的欢愉停留在目光所及,唇齿所感。穿衣要炫的,吃的用的当然要好的、贵的,人无我有的。即便时不时要为此打肿脸充胖子,依旧乐此不疲。

时常因为他人的一句倾羡而骄傲自大,时常又因为他人的无视,而心神不安。那时自己,过得大起大落,心神躁动,还以为这是生命的常态。


但有时,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觉得有些个“空”。这时,一切所谓好的东西,忽然变得索然无味,人生也因此在心里变得“无聊”起来。

现在想来,这种空洞之感,可能是自己“空落落”的灵魂在低吟。灵魂不充实,钦羡的目光获得再多,又怎会常感世界有“光”呢?


那个时候,以为自己的快乐是获得他人的倾羡,现在想来,自己不过被“自己的欲望”绑架,活在虚荣里,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中。活在他人目光中之“虚伪”的快乐自然是“虚的”、“空的”、“假”的。

这种“虚、空、假”曾困扰过我一段日子,而后初见《老子》,才渐渐明白,往昔的自己,活在欲望中的样子,是“多么地小”。


关于欲望,初读道家典籍时,以为道家的“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在以圣人仅求“温饱”作比,反对一切欲望。再读《老子》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太浅,老子从未反对过欲望,老子亦将欲望看成人的自然之性,老子尊重人的自然之性,他反对的是“奢侈腐化”下的纵情肆意。


关于这一点,学者“孙纪丽”的说法倒是给了颜小二一些启发:

老子强调的“为腹”,就是肯定了人基本欲求的自然之性;所谓的“不为目”就是不必以心智去追求五色、五音等外在的东西。

学者“孙纪丽”这里指出的那追求“五色”、“无音”的“心智”,颜小二想,大抵便是我们的“机心”。这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私欲过剩之下,充满人为而伪之私心下的产物。

说得通俗一些,这里的“心智”当属我们的“心机”与“心计”,这种“心智”为求利而生,而且求的“利”还是利己排他之灼伤自然本性的“害人之利”,是会给人之肉体带来短暂的刺激的“利”。它产生于人的冲动、情感、欲望,会腐蚀人的灵魂,让人在肉体之乐中逐渐忽视灵魂的“哀嚎”,最终堕入内心空洞而不自知的悲剧结局。


不光老子看到人真正的快乐当属保有自然之性下精神内在充实,与物欲享受无关,西方从出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以来,有思想的人便已经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开始了交锋。关于西方“灵”与“肉”的斗争,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觉得值得一品:

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

很显然,这里的“肉体”,便是道家老子批判的“奢侈腐化”的“物欲享乐”,当我们的肉体长期沉溺于“奢侈腐化”的“物欲享乐”,灵魂也将渐渐被麻醉,用老子的话说,人会渐渐失去自然之性。


失去了自然之性的人是什么?是人为而“伪”的存在。

一辈子精于算计,最后成了“伪”,岂不可悲?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参考资料:《老子》、《试论老子德育思想》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