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与日本缔结军事结盟为何中断?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也是人们熟知的“轴心国”集团。这是以德国为首的,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特别是为入侵苏联进行的战略准备。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一年前,德国与意大利结为“钢铁同盟”,也在与日本商讨订立军事同盟,日方也有分享德、意两国“战果”的愿望,双方一拍即合并互派军事观察团。然而,德国很快单方面终止了谈判,结盟就此搁置,这是为什么呢?

日军落后的军事思想,德国人很失望。

按照德国元首入侵苏联的设想,希望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以此吸引美国的注意力,并牵制其武装力量进入欧洲战场。同时,在远东牵制苏联几十个师和大部分空军,使其不能左右兼顾,为德国称霸欧洲扫清战略上的“障碍”。

这个设想完全符合德国当时的战略需要,但日本能否有能力做到这些?成为实现德国元首设想的根本。这也是德国军事观察团,到远东诺门罕地区观战的主要目的。说白了,日军实力如何?是帮手,还是“猪队友”?将成为两国结盟的关键。

日本上下对德国的“青睐”十分重视,甚至可以用“受宠若惊”来形容。不仅高规格的接待德国军事观察团,而且让其担任日军的军事顾问指导作战。关东军更是倾注了全部家底,准备以一次完美的进攻,向盟友展现“皇军之花”的强悍实力。

初到诺门罕的德国军事观察团,十分欣赏日军严明的纪律,以及士兵们一往无前、不怕死的精神,甚至比起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很快发现日军的建军思想十分落后,根本不重视现代军事的变革,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和战术运用。

作为对苏作战的专家,第23师团长小松原制定一个“完美”的进攻计划。战术其实很简单,就是正面进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但他将唯一具有机动性很强的第1战车团,用于正面突破;而把执行穿插、迂回的任务,交给了笨拙的步兵联队。

该计划显然违背了装甲部队的使用原则,自然也遭到观战的德军将领的反对,但一意孤行、死不虚心的关东军将领们不听劝。结果,仅进攻2小时,就被苏军反包围,伤亡惨重,一场好戏演砸了。德国人不仅报以嘲笑的眼光,更多的是失望。

日本落后的工业基础,不可能在远东牵制苏军。

1939年7月,诺门罕战役进入到了最高潮。苏联为了彻底打消日本妄图“北上”的策略,不仅集中了10万精兵,而且大量的物资、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骑兵出身的朱可夫,其青睐火力猛、机动性强的坦克和装甲车,已达一千多辆。

而日军坦克,受国力、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影响,不但性能差,而且数量少。按照当时坦克的分类,10吨以下为轻型,10吨至20吨为中型,20吨以上为重型,日军参战的89式中型坦克为13吨,而苏军T-28达31吨,差别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这些“迷你”坦克,由于造价昂贵,整个日军仅仅组建了一支战车团,可以说是日本充当门面的“看家宝”。为了在德国人面前提升自己的实力,刚组建半年的第1战车团来到诺门罕,一场亚洲战场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开始了。

作为从正面进攻苏军的主力,日军第1战车团气势汹汹地杀向连接东岸苏军唯一的浮桥。站在高地上拿着望远镜观察的朱可夫十分惊讶,日军的坦克明显比苏军坦克小了一圈,这分明是“自寻短路”,他随即命令2个坦克旅迅速出击。

双方300多辆坦克在诺门罕的平原上展开厮杀。苏军高大威猛的坦克群,闯进玩具般的日军战车群里,如入无人之境。只有20毫米装甲的日军89式坦克,抵挡不住苏军76毫米坦克炮的轰击,一辆接着一辆被打成了废铁,毫无还手之力。

而仅有10毫米的日军94式坦克,更是被苏军T-28坦克直接掀翻在地,冲上去轧成扁扁的铁皮,战场上毫无悬念地呈现出“一边倒”的景象。眼看全军覆没,首次参战的第1战车团残部,一口气撤了100公里,再也没有踏入诺门罕战场。

这样的结果,让观战的德国人对其盟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日军坦克非常落后,几乎一个回合都走不下来;而且基本战术动作呆板,可谓是既无战术也无技术。说到底,日本贫瘠的国力和落后的工业基础,根本无力挑战苏联。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