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诺门罕战役进入到了最高潮。苏联为了彻底打消日本妄图“北上”的策略,不仅集中了10万精兵,而且大量的物资、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骑兵出身的朱可夫,其青睐火力猛、机动性强的坦克和装甲车,已达一千多辆。
而日军坦克,受国力、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影响,不但性能差,而且数量少。按照当时坦克的分类,10吨以下为轻型,10吨至20吨为中型,20吨以上为重型,日军参战的89式中型坦克为13吨,而苏军T-28达31吨,差别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这些“迷你”坦克,由于造价昂贵,整个日军仅仅组建了一支战车团,可以说是日本充当门面的“看家宝”。为了在德国人面前提升自己的实力,刚组建半年的第1战车团来到诺门罕,一场亚洲战场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开始了。
作为从正面进攻苏军的主力,日军第1战车团气势汹汹地杀向连接东岸苏军唯一的浮桥。站在高地上拿着望远镜观察的朱可夫十分惊讶,日军的坦克明显比苏军坦克小了一圈,这分明是“自寻短路”,他随即命令2个坦克旅迅速出击。
双方300多辆坦克在诺门罕的平原上展开厮杀。苏军高大威猛的坦克群,闯进玩具般的日军战车群里,如入无人之境。只有20毫米装甲的日军89式坦克,抵挡不住苏军76毫米坦克炮的轰击,一辆接着一辆被打成了废铁,毫无还手之力。
而仅有10毫米的日军94式坦克,更是被苏军T-28坦克直接掀翻在地,冲上去轧成扁扁的铁皮,战场上毫无悬念地呈现出“一边倒”的景象。眼看全军覆没,首次参战的第1战车团残部,一口气撤了100公里,再也没有踏入诺门罕战场。
这样的结果,让观战的德国人对其盟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日军坦克非常落后,几乎一个回合都走不下来;而且基本战术动作呆板,可谓是既无战术也无技术。说到底,日本贫瘠的国力和落后的工业基础,根本无力挑战苏联。
不甘心让德国人看笑话的日军,又想到了夜袭。
1939年,苏、日双方在远东的诺门罕地区兵戎相见。日本试探性的进攻,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胜少败多,而且在前来观战的德国军事观察团面前,颜面扫地。不甘心的关东军想到了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的“绝招”,他们要夜袭。
说到夜袭,这是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他们利用苏军单兵素质差、害怕夜战的特点,多次在夜间偷袭苏军阵地,给对方带来很大的损失。朱可夫来到诺门罕前线后,针对让苏军官兵头疼的夜袭战,他很快想到了对策。
一是,基层官兵的战斗素养不高,夜战的能力远不及日军,想要提高前线部队的应对能力可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只有从技术条件上解决黑夜变白昼的问题。于是,大量的照明弹和曳光弹配发给部队,甚至在前线摆放了12辆大功率探照灯车;
二是,为了提高坦克在夜间的观察范围,朱可夫命令坦克、装甲车车灯改装成大功率的远光灯;同时,为了增加夜间火炮快速瞄准,以及效率射的覆盖范围,他给炮兵配备了燃烧弹,当照明弹熄灭时,燃烧弹引起的火光,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更重要的一点,针对苏军士兵不善近战,他想到了苏军刚刚开发出来的新式武器,这就是享誉二战的“波波沙”冲锋枪。其射程短、误伤少,非常适合近距离使用,但其射速快,以及可以装71发子弹的大弹鼓,简直就是对付夜战的神兵利器。
当时的“波波沙”冲锋枪还未定型,正赶上诺门罕地区有战事,可以在这里进行一下实战检验。这天深夜,2万名潜伏的日军突然呐喊着发起集团冲锋,苏军几十发照明弹将前沿照成了白天,炮弹、子弹像泼水一般,扫得日军成排地倒下。
然而,让德国军事观察团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损失惨重的日军并未收手,而是发起了“万岁冲锋”,冲过苏军的火力网,眼看日军的刺刀快到了鼻子尖,“波波沙”冲锋枪发出了怒吼,冲上来的日军瞬间被打成筛子,血肉横飞,歪倒一片。
“波波沙”冲锋枪的威力,不仅把日军彻底打蒙,纷纷溃退,甚至连苏军自己也没有想到。但一旁观战的德国人彻底明白了,妄自尊大的日本人,其军事思想依然停留在一战时的白刃战,不要说牵制苏军了,能够平安地守住东北就已然不错了。
总之,德国一旦与日本结为军事同盟,与苏联的战争不仅不能指望其在远东有所作为,甚至很有可能拖德军的“后退”。说到底,凭日军的实力,不可能成为德国人的“帮手”。这也是除了外交因素外,德国中断与日本结盟的根本原因。
以此类推,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更加惨不忍睹,“落后就挨打”。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