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笔下的中国农村贫穷与饥荒,有多悲惨?不仅是啃树皮,吃野菜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我1955年出生,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吃不饱……我们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靠在墙上晒太阳,每个人衣不蔽体。我五年级就辍学了,放牛放羊,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当我开始写作,就想起童年往事,把童年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我最初的小说。”

——莫言

大凡成功人士除了天赋异禀、勤劳苦干、贵人相助等因素外,往往还离不开生活经历的积累沉淀。就以作家来说,如果没有湘西,就没有沈从文的《边城》;如果没有高密乡,就不会有莫言的《红高梁》……

莫言小时候生活很苦,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一个贫穷、饥荒常闹的年代,小孩常年吃不饱饭,细胳膊细腿啥的,根本不用像如今一样,刻意追求才能达到。牙签、筷条一般的胳膊小腿,肚子却大得像圆球,却时常咕噜咕噜作响,是当时许多孩子的真实写照。

那时,孩子们饿到甚至将煤块放到嘴里咬,假装是在品尝一块美味而珍贵的饼干、蛋糕。看到这里,许多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正如袁隆平看到自己那张被网友恶搞的“还是吃得太饱了”的表情包时,所深深感慨的一样: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在现代人看来,那仅是一张谈笑的表情包,但是对所经历的人而言,却笑不出来。

生于1955年的莫言,刚记事就遇上了大饥荒。为了填饱肚子,啃过树皮、麸皮,吃过野菜,咽过谷糠,以及各种蝎子、毒蛇、蛙等昆虫动物。

也正是如此,贫穷、饥饿的生活经历,让这位仅念了5年级的高密乡汉子,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著作。

贫穷,饥饿,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想象

贫苦的生活,磨练人的精神,锻炼人的心智。可以说,是贫穷,是饥饿让莫言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而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素材。他曾回忆称:

“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的。”

因为他不知从何得知,只要文章写的好,就能拿到相当丰厚的稿费。如此这般,就能买到好吃的,而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饺子,且都是肉的,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毕竟,对于那个年代的乡里人来说,一年到头,几乎都难以吃得上一次饺子。

于是,他每天就在那个没有阳光的书房里,辍笔耕耘。

贫穷、饥荒,构成了他小说世界的一大主题

“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开始,尤其是写童年记忆”,莫言的小说,也不例外。

莫言将自己人生经历过的饥荒、贫穷、动荡不安等许多听见闻的事情,都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

如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跑到地里去偷地瓜和红萝卜,将红萝卜看成了是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裹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萝卜。

多美的修饰,多美的一个物体?如若不是因为常年要忍受饥饿,恐怕也不会产生如此荒诞的幻想。

当时,莫言写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恰好是自己所经历过的。1967年,12岁的莫言,在劳作之余,因为饥饿不已,跑到地里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后来被发现了拉去“教育”,回家后,更是遭到了父亲的毒打。

如此惨痛的童年经历,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以至于后来,有了《透明的红萝卜》这部小说的横空出世。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地区,要想吃饱肚子,似乎是一种奢侈的想法。

莫言的小说里,有不少是描写吃的,但是但凡写到吃的,似乎都不太体面,甚至有些令人反胃、恶心。比如《粮食》中写到的那些由饥饿引发的荒诞行为:

伊回到家,找来一只瓦盆,盆里倒了几瓢淸水,又找来一根筷子,低下头,弯下腰,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用力拨了几拨,一群豌豆粒儿,伴随着伊的胃液,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孩子和婆母,围着盆抢食。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到鸟类嗉囊的行为,将食物暂时储存起来,然后再吐出来。小说中的女人“伊”,在生产队磨房拉磨,为了给家中早已断粮,已经饿得嗷嗷待哺的孩子带回吃的,她想到了用偷吃的方式带粮食。

而人类要想做到像鸟类嗉囊一样,用“兜”装食物,显然不可能,毕竟人类天生不具备这样的生理功能。于是,这位母亲,硬是将圆溜溜的豆子吞进了肚子里,回家后再通过催吐的方式,将豆子呕吐出来,给孩子喂食。

能够做到如此这般,你不得不感慨,母爱的伟大,以及饥荒贫穷年代下,人类生存的艰辛。而在当时,这位母亲的行为,并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的贫困人,艰难生存的一个缩影写照。

从这里也看出,长期饥饿对人的毁灭性打击:饥饿足于让人变回动物,成为动物,为了生存,人早已没有尊严可言。

贫穷,饥荒,人与自然的镜像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面临着贫穷与饥荒的问题。作为农耕大国的中国,长期以来,农民百姓一直默默无闻,辛勤耕作着,但却也依旧摆脱不了饥饿的威胁。

其实,这不仅是中国性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在旧中国,有人饿到了啃煤渣,如今,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依旧还有人饿到拿黄泥土兑水充饥……这荒诞的行为背后,深刻地揭示着人与自然的残酷关系,同时也揭示着人类之间的残酷竞争关系。

莫言笔下,那一幕幕为了食物,为了生存,人和人,人与自然做抗争的场景,归结起来,其实不过也是“适者生存”的法则而已。

写到最后,还是呼吁一下:

不管时代发展成什么样子,科技发达到何种地步,粮食仍是最宝贵的东西,愿人人爱惜粮食。正如大佬们所说:

莫言:“现在社会上粮食充裕了,想什么时候吃饺子,只要有时间去饺子馆每顿都有得吃,但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很严重,我每次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总是很痛心。”

袁隆平:一口粮食一条命!哪天饥荒真爆发了,才知道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最安全。

贫穷,饥荒年代,粮食最为重要。珍惜粮食,人人有责。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