狒狒和花豹谁厉害?有人说狒狒群能杀死花豹,这是真的吗?

前段时间动物志谈了下豹子与银背大猩猩的冲突记录,银背大猩猩虽然体型庞大,但对豹子的实际杀伤却有限,今天我们要说的另一属灵长类——狒狒(狒狒属,属内共5种),却常常能把豹子弄的灰头土脸,有时甚至能杀死豹子。几种狒狒的体型都不大,雌性平均十几千克,雄性平均也不过二十多千克,但它们群体规模很大,成员数量几十上百甚至能超过两百,加上发达的犬齿和高度的侵略性,对它们的主要天敌——豹子来说,实在是很棘手的猎物。

狒狒专家Cowlishaw在1994年总结了描述狒狒反击豹子的11篇文献,在11个反击案例中,狒狒4次赶走了豹子,1次咬伤了豹子,最令人惊讶的是,4次杀死了豹子。下面我们简要地谈一下这些例子。

1、博物学者Marais(1939)的灵长类研究中描述了豹子悄悄接近狒狒群,却被两只雄性狒狒杀死的记录,在战斗中其中一只雄狒狒被杀。

2、Turnbull-Kemp(1967)记录到一只雄狒狒赶走豹子。

3、Pienaar(1969)记录到豹被多只雄狒狒咬伤,"豹通过夜间潜近并突袭杀死了许多狒狒。偶尔豹子受饥饿驱使,轻率地在白天对狒狒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雄性狒狒会一拥而上围攻掠食者,豹子常会被这些愤怒的灵长类重伤或撕成碎片。"在那篇论文中,Pienaar同时指出,在克鲁格公园,豹子被观测到的7465只猎物,只有不到1%是狒狒,不过,豹的捕食占据了狒狒因掠食者捕食死亡总数的77%,足见豹是狒狒的头号天敌。

4、Altmann & Altmann(1970)报道,一群狒狒攻击一只豹子,豹试图逃离但仍被狒狒杀死了。

5、Saayman(1971)的《狒狒对掠食者的应对》一文中记载了狒狒杀死豹子。

6、Schalle(1972)曾记录到三只雄狒狒赶走豹子。

7、Nagel(1973)的研究中提到了豹和狒狒仅有的一次冲突,当时是早上7点,Nagel在狒狒群休息地点的附近听到狒狒的阵阵尖叫声以及雄狒狒的打斗声,当他循着声音到达事发地时,没有见到狒狒,只看到一只豹子静静蹲在密林旁,随后豹子就离开了。第二天早上,他发现这个群的两只成年雌狒狒只用三条腿走路,显然它们伤了一只腿。由于信息有限,他无法断定豹子的攻击是否成功,可能这只豹一无所获,也可能它成功捕杀了一只狒狒宝宝。

8、Busse(1980)报道,一只未成年豹子被半个狒狒群追赶了200米并被围着骚扰了20分钟。

9、Collins(1984)发表的研究中报道,狒狒群2次追赶豹子,许多个体包括一些未成年和一只怀孕雌狒狒都参与了驱赶,但只有成年和亚成年雄狒狒近距离直面豹子。

10、Goodal(1986)的著作中记录了几只雄狒狒杀死豹的案例。

11、Skinner & Smithers(1990)曾记录到狒狒群骚扰豹子。

Cowlishaw总结的记录显示,狒狒对豹的反击颇有成效,常常可以赶走豹,甚至数次杀死了豹,同时自身的伤亡并不大,只是在头一个例子中损失了一名反击者。

关于狒狒反击豹的事例,也有其他专家做过类似的野外研究,考察期间还不乏一些惊险的遭遇,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灵长类专家Cheney等人在博茨瓦纳研究狒狒长达10年(1992-2002年),在这期间他们总共记录了7个确认或疑似豹子捕食狒狒的例子,这些捕食事件大多发生在晚上、黄昏或黎明,总之就是充分发挥大猫的夜视优势。

只有一个确认的例子是在正午,当时,一只雄性狒狒远离自己的群体,在接近另一个狒狒群时,一只豹子伏击并杀死了它。豹子接下来的做法十分有趣,它不急于带走猎物开吃,而是先将狒狒藏在树上,并立刻逃离那片区域,当狒狒群离开后,豹才返回猎物身边。两次发生于黎明的捕食也是如此,在被狒狒群驱赶前,豹迅速地藏好猎物,等狒狒一走,再回去进食。有许多次,狒狒群在白天驱赶它们遇到的豹子。至少有12次,狒狒最终将豹子逼到灌木丛或洞穴,在那里它们围着骚扰或攻击后者。有一次,一只走投无路的母豹不得不在一处树洞奋勇抵抗,因为树洞里有它的两只幼崽。

如Cowlishaw所描述的,狒狒群攻击豹子时的主要战斗员是成年雄性,但Cheney观察的却有不同,这里的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以及少年狒狒可能和成年雄性一样参与侵扰豹子。此外,某些个体比其它个体更积极地发动攻击。例如,一只在群落中地位较低的成年雌性狒狒,最常在围攻豹子的战斗中打头阵,它曾在一次战斗中被豹攻击到胳膊,受了重伤,最终在20岁那年,它死于豹口。两只成年雄性和另两只成年雌性在大腿和小腿处受了不轻的伤,看来像是豹子的抓伤。

尽管在观测期间,狒狒多次围攻豹子,但研究者并未见到豹子被杀,Cheney等人分析原因,认为攻击期间人类观察员的存在可能为豹的逃生提供了便利。为什么这么说呢?有5次,陷入绝境的豹最终选择径直冲向观察员——这是狒狒包围圈的唯一突破口。在2000年9月的一次突围战中,豹子跑向一名助理研究员,将他扑倒在地,并开始撕咬。几秒之内,大约20只狒狒冲向豹子并赶走了它,这名观察员也因此获救。几只雌性狒狒也参与了反击,包括一只带着婴儿的雌性。

狒狒除了针对成年豹进行反击之外,有时也会有意地杀死幼年豹子,目的可能为消除未来的潜在威胁,Kiffner等人在坦桑尼亚就观察到了这样的事件。2011年10月18日,一只母豹和它的两只幼崽被大约30只狒狒包围,豹子们退到一棵倒木下,母豹朝狒狒怒吼着,极力保护自己的幼崽。几分钟后,一名旅游车司机把车开到狒狒和豹子之间,想要驱赶狒狒,不一会儿,一辆隶属于公园管理处的车也加入到驱离狒狒的行列。

三个星期后,也就是11月7日,他们又看到那三只豹子,当时母豹和它的孩子正在倒木下玩耍。不到一个小时,多达40只的狒狒群抵达现场并开始侵扰豹子。其中三只成年雄狒狒攻击豹子最是卖力,豹子不得不退到树洞,幼崽躲在树洞深处。这场骚动持续了一小时直到公园车辆出现赶走了狒狒。狒狒离开后,母豹再次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但只剩一只幼崽在它身侧,母豹虽积极地在四周搜寻,但最终没能找到那只失踪的幼崽,因此有理由相信,幼崽已被狒狒杀死。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出,多达几十只的狒狒群无疑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是只豹,你最好在大部队集结前就及早逃离,如果不幸被包围,那就可能会有性命之虞。然而,就算被大部队包围,也非绝对无解的难题,2006年10月的一个下午,博茨瓦纳的一只母豹向我们示范了如何机智地在30只狒狒的攻击中幸存。

这只母豹当时正处在哺乳期,且身形消瘦,急需猎物,因此饥饿驱使它把目光转向附近的一个狒狒群。它设法跟踪这个狒狒群,并找准时机成功了猎杀了队伍末尾的一只小狒狒。几乎是镜头一转的功夫,30只狒狒淹没了母豹,现场充斥着叫声,根本看不到母豹的身影,因为它被狒狒群按在底部围殴着。当旅游车绕过拐角,一些狒狒后退了些,此时才能看到那只受了伤的豹子躺在地上。但狒狒们不打算就这样放过它,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里,狒狒群围住豹子并持续骚扰它,冲锋往往由大型雄性和几只稍小的雄性领导。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看上去还活着,但母豹坚持装死,一动不动。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豹子的不回应导致狒狒渐渐失去了起初的进攻势头,最终大部队撤离只留下一只大型雄狒狒和一只较小的下级雌狒狒。虽然在车上的观察者看来,此时豹子似乎受了致命伤,但雄狒狒接近它时仍很谨慎,而雌狒狒则只在安全距离外观望。雄狒狒可能认为豹子已经垂死,凑近它并打算拨弄时,豹子突然原地弹起攻击了狒狒,迫使两只狒狒落荒而逃。

之后,母豹拾起小狒狒,叼着它离开了现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在这个事件中,母豹在大白天攻击狒狒并被大群狒狒围攻,它似已身陷绝境,但凭着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装死不回应,它最终熬到大部分狒狒离开,在对方只剩两只,敌我力量对比大为改善后,母豹不再装死,雷霆一击赶走了两只狒狒,足见其不俗的智慧。

狒狒群体的数量、组织结构以及高侵略性决定了,当狒狒群探测到掠食者的存在后,它们的群体防御能力非常强大,这也是豹子不太愿意选择狒狒下手的重要原因。然而,群体反击能力的优势往往在白天才能充分发挥,一旦到了夜晚,豹子的夜视能力将成为逆转战局的利器,因而豹的大部分成功捕食都是发生在光线有限的黄昏、晚上以及黎明。在这种时候,狒狒不具备大猫的夜间视力,同时本身又处在休息、睡觉的作息时间段,警觉性较之白天也会下降,那么此时它们要怎么应对来自豹子的潜在捕食风险呢?

狒狒的策略是,谨慎选择夜间睡觉的场所。众所周知,狒狒主要使用陡峭的悬崖和高大的树木作为晚上睡眠时的庇护所,在这两类场所,它们具备更好的机动性,使得豹子较难伏击并捉到狒狒。若要在这两者间选一个的话,狒狒更倾向于在悬崖上睡觉,因为比之其它地点,豹子在晚上较少来到悬崖觅食。此外,狒狒通常遵循一个规则,不论在何时何地,一旦找到一处庇护所,群内成员尽量不要远离庇护所50米开外,减少远离核心区域的时间,以降低被捕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