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质量在太阳系中排行老九,体积排行老十,看似进入前十的选手,实际上连月球都可以秒了它,体积只有月的1/3,质量更是只有1/6,并且它不走寻常路,轨道倾斜角较高,就是下面最右下角打狼的那个。
最近,大量网友为冥王星抱不平,希望科学家能让它回归“九大行星”,只因NASA拍摄到了冥王星的近照,发现它的肚子上有个“心形”,萌萌的。颜值虽然可以俘获众人,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冥王星之前成为九大行星本身就是个误会,这事还要从冥王星被“猜”出来开始说起,这中间还启发了迪士尼动画。
冥王星成为九大行星的由来
牛顿被苹果砸完脑袋之后,砸出了描绘整个宇宙的万有引力。简单来说就是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在动,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都存在一个无形的、相互吸引的力(暂时忽略广义相对论),于是大家就有了规矩,不会随便乱跑乱撞。
19世法国天文学家奥本·勒维耶发现天王星不按万有引力的规矩运动(摄动),于是就猜天王星外面应该还有个行星“拽”着它,并且推测出海王星的轨道位置,结果望远镜一瞄还真有,起名海王星。不过,天文学家发现这个海王星也不老实,而且它不足以带着天王星跑偏,也就是说还有其他行星摄动天王星轨道。
大家发现海王星那么好找,纷纷加入寻星队伍,毕竟这是名垂千史的好机会呀,不过这事你得像王太这样“有大矿”的才行。1894年,美国集商人、天文学家、作家、数学家于一身的罗威尔建立罗威尔天文台,开启了搜寻X行星计划,直到去世,他连行星的影子都没找到。而天文台也关门了,源于他的遗孀康斯坦斯·罗威尔与天文台打官司争归属权,这一打十年又过去了,直到1929年才重新开张,继续寻星,而仅仅不到一年半,负责计划的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就拍摄到了一个公转周期为247年的行星,然后就有了我们的九大行星。
这颗行星终归是罗威尔天文台发现的,因此命名权归它所有,而且这毕竟是九大行星,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短时间内,天文台收到了大量命名建议。有一天,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梅丹与天文台负责人伯尼交谈时说到他的11岁外孙女是个古罗马神话谜,她给这颗行星取名为冥王星,俩人一拍即合。
这里还有一个小知识,很多行星、小行星都以诸神命名,而诸神大部分都被用过了。天王星(天空之神乌拉诺斯Uranus)、海王星(海神王涅普顿Neptune)、太阳(阿波罗),而地王就是大地球女神Tellus指的就是地球,寓意为肥沃的土地。冥王普鲁托是罗马神话中的冥界之神与古希腊神话的哈迪斯相对应,也就是我们的阎王。
不仅如此,由于天文台是已逝的帕西瓦尔·罗威尔所建,功不可没,而他的名字首字母缩写为PL,正好对应冥王布鲁托Pluto的前两个字母。而迪士尼更是根据冥王星的地表形状所启发设计了红极一时的米老鼠的宠物也取名布鲁托。
冥王星一路下凡,身价缩水
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因此行星的质量都是基于引力的作用,通过冥王星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造成的影响计算来的,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文学家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这颗遥远的行星的质量估值逐步缩水。
1989年,旅行者2号掠过海王星时发现我们所计算的海王星的质量不准确,多出了一个火星质量,这个结论说明之前猜测海王星摄动天王星是准确的,而还有其他行星也参与进来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运动并不需要其他大质量行星参与,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九大行星”,罗威尔的矿打水漂了。最终冥王星的质量定格在0.002个地球质量,而海王星之外还有很多质量相似的矮行星,如果冥王星说自己是行星,那么阋(xi)神星第一个跳出来叫嚣。
冥王星很有可能被其他矮行星吃掉
冥王星不仅仅是自身质量的问题,它本身还是“合租户”。在海王星外侧一圈天体非常密集的圆盘装区域,天文学家称之为柯伊伯带,有点类似于小行星带,又比小行星宽20倍,天体质量之和远远高出小行星带,质量稍微大点的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都处于其中。
2006年,在大家为冥王星争论不休之时,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定义了行星,主要有三条:
1.必须绕着恒星转
2.质量要大,达到可以克服固体引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也就是大到可以自发成圆
3.自己的轨道附近只能有它自己和卫星,或者需要等到它“吃掉”轨道上的其他较大的天体。
冥王星并无法满足第三条,首先它的质量不到轨道上天体总量的10%,而地球质量是地轨其他天体质量之和的170万倍。
冥王星的质量要足够大,大到在轨道中没有威胁才能吃掉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这不仅仅是轨道中最大就可以胜任的。举个例子:有很多磁铁,其中有一块大磁铁路过大量小磁铁附近时会把它们都吸过来,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哪天小磁铁也自发的慢慢组合形成比冥王星更大的磁铁,那么有一天冥王星反而会被吃掉。如果我们把冥王星定性为九大行星,那么有一天它被吃掉了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这不是猜测,柯伊伯带的妊神星和鸟神星再多次点都具备这样的潜力。
因此,冥王星不够霸气,不够独居,质量太小,有一定概率消失,所以被降级成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