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兵法大国,各种耳熟能详的兵法,在古代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古代兵法中,兵家讲究“必争之地”。所谓必争之地,指的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域,占有了就能取得战略优势。古代及现代的许多战争,基本上都是在作战中,对必争之地进行互相攻占。
我国有数十个省份,每个省份多多少少都是战略之地,但是有一个省份,它自古以来就不是兵家的心头肉,几乎被“冷落”了。这个省份就是福建,每次打仗,福建似乎都不在兵家的战略范围内。为什么福建在古代面临着如此尴尬的处境呢?原来是先天不足啊。
交通不便,进出都是难事
福建是沿海省份,但是除去海路交通,陆路交通其实十分不便捷。要知道,福建省内的地块,超过七成是山地丘陵,而且都分布在内陆地带。也就是说,福建除了沿海那几块平原以外,其余的都是山。进出福建,就是进山出山,确实很麻烦。
在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进出福建只能选择走陆路。春秋战国时期,福建逐渐被中原统治者重视,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当时的福建投降,成为闽中郡,福建成为中国版图之一。
可是福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所以统治力量较弱。后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勉强打通了几道闽道,可是交通依然不便。直到近代,才修建了几条铁路。中国兵家讲究“兵贵神速”,如此不便的交通,走起来慢吞吞的,还不一定能走到,又怎么会重视这块地方呢?
多山地带,缺乏战略价值
山地丘陵地带,不适合人类聚集、繁衍,所以开发十分有限。除了各类树木,就是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福建多山,那么人口就多聚集在不到三成的沿海平原。可是海边多盐碱地,农耕也难以发达,所以福建还是适合发展渔业、采矿业和航海业、商业。
可是我国古代最重视农业发展,有时候还重农抑商。福建的农业发展有限,总体发展也很有限,价值也就有限。
古代兵家争地,并不只是看重地理环境的优势,还有人口多不多、耕地多不多、产粮多不多等等。一个农业发达的省份,能够提供大量的粮草;一个人口众多的省份,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员。反过来,攻占了对方的人口大省、产粮大省,也能打击对方的实力,伤人而利己。
福建多山,必然人口和产粮都不多、自然资源也缺乏。在人口和粮草都很紧张的战争年代,福建确实不吃香,属于多了不多,少了有不少的那种,兵家自然对它不重视。
以讹传讹,都说福建难走
前文提到,福建的交通十分不便,走陆路就得翻山越岭,走上很久很久。走山路时,还得面对野生动物和摔下山的风险,所以尽管航海业还不怎么发达,进出福建,还是走海路要靠谱一些。
时间长了,大家就开始说进出福建,只能走水路。古代通讯不发达,也没有今天的某某问答、知什么,所以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个几乎是全国性的认知,那就是进出福建只能走水路。
可是走水路得绕路,有的人坐船还会晕船,海上的大风大浪也很无情,不便的地方还是很多。
假如古代兵家要进攻福建,听说要走水路,那得准备好多大船,才能运输兵员、武器、粮草物资;虽然南方士兵不一定晕船,可是古时候中央政权都在北方和中原,这北方士兵基本上都晕船的吧。
这又不能学曹操来个铁索连舟,晕船药也还没发明,一听说要走水路进出福建,这气吞山海、攻克福建的心,就被浇了一盆冷水。所以这交通不便带来的错误地理信息,也是古代兵家不重视福建的原因之一。
到了近现代,大家都知道进出福建还是可以走陆路的,尽管闽道很难走。虽然修了铁路,可是多山的地带,修铁路是难事,直到现在,福建的铁路也是寥寥可数。
如果兵家要争福建,其实也只需要走海路,攻占沿海的平原地带即可,山地没有价值,就无所谓了。二战时期,侵华日军也只是占领了福建沿海而已,可见到了现代社会,福建依然不是一块战略要地,兵家表示:从前我没有选择你,今天我还是不会选择你。福建也表示:从前我没得选择,今天我还是没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