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观测到的恒星有数千万颗,但行星只有数千颗,为何说行星更多?

寻找系外宜居星球一直是我们的目标,然而在现阶段,我们有能力探测到几亿光年以外的恒星系,却无法探测到几光年以外的行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探测到了很多恒星,但探测到的行星数量却少得可怜。

观测系外行星的方法

目前,我们观测宇宙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电磁力,说白了就是系外星球发出的光子,被人眼或者是机器捕捉到,然后我们才能判断该星球的存在。地球上的望远镜以及哈勃空间望远镜都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检测外星球的。

但是,能够被检测到的星球都是自身会发光的星球,也就是恒星,而行星由于不发光,虽然会反射光,但反射的光较弱,导致它的光子很难传到地球上,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但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观测到系外行星,比如:凌日法。

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太阳系的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站在地球上观测这些行星,就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行星就会走到恒星的位置,此时就是凌日现象。

当行星凌日时,会导致恒星散发的光子有一部分被遮挡,因此传输到地球上的光子减少,人类可以持续地观测系外恒星的亮度变化,判断该星球是否被行星遮挡过。

而且,不同尺寸的星球,在凌日时对恒星遮挡的程度不同,而这也有助于我们判断该星系中行星的数量,以及行星的体积等。

除了凌日法之外,科学家们还用了其他方法间接探测系外行星,但由于设备的精细度,以及宇宙之间星球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以至于我们无法观测到更多的系外星球。所以我们观测到的行星数量远远低于恒星数量。

行星数量多吗?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叫做:地球并不特殊。不仅地球上的元素、物质不特殊,就连地球的形成方式也不特殊。

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在当时的太阳系周围,有一个直径为2光年的星云物质。星云物质通常是被视为恒星的摇篮。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些星云物质在引力坍塌下不断汇聚成了一个星球,这就是太阳。

太阳的质量很大,几乎吸收了当时所有的星云物质,使得它的重量达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96%;而形成太阳之外的边角碎料则形成了其他星球,比如:地球、木星、火星等。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系有成千上万颗,不过也有一些恒星系并不只是拥有一个恒星,而是双星或者三星系,比如《三体》中的三体星人就是三星系。

虽然像太阳这样的单星系占比不高,不过在银河系中,无论是双星系还是三星系,形成过程都和太阳系类似,都是由星云物质引力坍塌之下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边角碎料形成行星。

之所以是行星而没有形成恒星,是因为想要成为恒星是有门槛的,质量最少相当于太阳质量的8%,否则无法引发自身核聚变。

因此,不是所有的星球都会形成恒星,在恒星系中,还有很多行星的存在,只是因为它们不发光,我们很难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总结

在数学中有一个词语叫做幸存者偏差,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只关注经过筛选后的数据,而没有关注筛选的过程,那么我们将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比如:在探测宇宙时,由于恒星发光,更容易被人类的探测器探测到,所以我们发现的恒星数量要多许多。但行星的探测比较麻烦,而且对仪器的精密度要求非常高,以至于我们探测到的行星数量有限。

但从星球的形成方式来看,从理论上讲,行星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恒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