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度知道网友 大脸撑在小胸(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
今年的极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和我国海南等地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菲律宾约有4000人死亡、1180万人沦为灾民。有记录表明,“海燕”是1951年以来全球最强热带气旋,与另一个号称“台风之王”的“泰培”台风难分伯仲。
“海燕”如此强劲骇人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高尔基那篇著名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些词句简直就是为台风的即视感而度身定做的,仿佛台风“海燕”如果不肆虐嚣张的话,就对不起高尔基这篇文章的名字,这是无意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台风的命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说来话长,在很久以前,人们很没想象力地只是根据台风中心的经度和纬度来命名台风,就是数字+符号+字母。显然,酱紫既麻烦又没劲,一点都不萌,让台风的群众辨识度很低。
到了19世纪初,加勒比海盗(也许不是海盗,不过你也知道,海盗对台风很敏感……)开始用西班牙圣历中出现的名字来命名台风,比如“圣·费利佩”,这给台风增添了某种来自上天旨意的神秘赶脚。
到了19世纪末,澳大利亚一个气象预报员,非常没有政治觉悟,丧心病狂地把台风都用自己讨厌的政治人物来命名,并且大肆播报,开创了台风拟人化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延续了这种拟人化风格,因为这的确使得台风的名字更接地气,发布台风讯息时更方便口口相传。不过他们非常阴险地只使用女性名字,似乎台风给人的印象就是:难以捉摸、破坏力又很强——就像女人一样?
这种险恶用心必然遭到女权主义组织的强烈反对:每次通报台风预警时,都好像在告诉大家,海上即将有个娘们儿要杀过来兴风作浪一样!最后,经过女权组织的不懈努力,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此后的台风名字都是男女名字交替使用,正所谓恶魔不分性别。
直到1997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第30次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台风命名表》,里面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或地区)提供,这14个国家或地区基本都受到过台风的影响,分别为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按照顺序重复循环使用。
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对台风的命名,其实也就是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的命名。事实上,台风只是热带气旋中的一种。热带气旋按照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因此,台风是热带气旋中的最强等级,一般指风力达到12级以上,即风速为32.7m/s。
另外,“台风”这个名字,是西太平洋沿岸(如中国、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的用法,它是“typhoon”的英译,而不是有些童鞋认为的“从台湾吹来的风暴”。而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沿岸(如美国),则使用飓风(hurricane)这个词。
再回到台风命名,中国原来提交的10个名字是:
富有中国传说和神话色彩的:龙王、悟空、玉兔、电母、风神;
跟台风毫不搭界的花花草草:杜鹃、海棠;
跟海洋有关的:海马、海燕。
但是台风界还有个规则,就是如果某次台风造成了特别惨重的损失,以至于大家有了心理阴影,再也不想听到这个鬼名字,那就可以申请让这个名字退休,把它从《命名表》里开除,由原本提供这个名字的国家再重新找个名字顶上。
2005年,台风“龙王”果然不负王者威名所托,一通大兴云雨荼毒生灵,造成极其严重的台风灾害,在福建导致近百人失去生命,经济损失高达70多亿。于是我国毅然将此铁腕派的“龙王”赶下台,而推举温和派的“海葵”上位。
今年,“海燕”造成如此惨烈的灾难和损失,想必也离下台不远了,不知道接下来中国会用什么名字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