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是场修行,“修欲者”多精明,“修心者”常谦逊

不知各位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面对人们“哄抢”的荣誉、利益,有些“听之任之”的意味。在世俗中所谓“好处”上,他们甚至有些“不积极”,对于我们眼里的“吃亏”落到他们头上时,他们的态度颇有些“一笑而过”的风轻云淡。

他们总是非常谦逊,进退有度。

但是,他们不消极,不会一味逃避积极上进,而是在名利物欲面前,进退得当得颇有些“听之任之”的意味。颜小二有句话也不知该不该这么说,或许他们的“不积极”,是周遭浮躁者之“太积极”反衬下才凸显的吧。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类人,那么他/她可能便是这俗世的“修心者”。

真正的修心者,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他们身处烟火之中,十分接地气,但是却能达到“片叶不沾身”的境界。所谓大隐隐于市,可能便是这个样子吧。

言归正传。在颜小二品读道家《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以前,颜小二从未想过追求荣誉有何不妥,更不觉凸显自我、显耀自我有何不当。于此明里暗里的亏,也是吃了不少,偶尔偷偷抹泪,也不知症结所在,还抱怨旁人“太坏”,伤了自己这“玻璃心”。

或许,是《老子》让颜小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许更多不在旁人,而在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老子》一书让颜小二忽而觉着,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场,人生实际是场自我修行。

许多人在名利斗争中打磨得越来越精明,似乎屹立于名利之巅,风光无限。“无限风光”天天看,也会让人“生厌”。有些时候,立于巅峰的人不得不为这“生厌的一览众山小”而瞬间喘息不得。这时,这高处与所谓不胜寒,在付出于回报上,就显得些格格不入了。

或者换种说法,有多少人反思过,成功为何会“苦涩”,乃至“空洞”呢?

一个精明修欲者的“成功”,在欲望这件事情上,确实是“高手”,胜过旁人。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虽然胜过旁人,但是却被自己的“欲”控制得死死的,这不是人作为自然人的人生。

在《老子》的第四十五章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段话短短八个字,却蕴含能够指导我们“自然活着”的智慧。

世人所求的功名利禄,不过是“小巧”,真正的“大巧”看上去“拙”,与“精明”背道而驰。

关于这个理论,接地气点解释,这里引用一下学者“杨启亮”的一个观点来理解,“杨启亮”说:

道家视逐物外求所获得的知识为小智,视内在本心的颖慧之智为大智,视大智的境界为“明”。

他还说:

人不可在自然之“道”面前强作妄为.....不能肆意扩张一己的侵占欲望......“谦退”是要人含蓄内敛避露锋芒,“柔弱”是要让保持自然生命的韧性和持续发展。因此道家自然主义于精神上,其实质就是“生”的精神,生命的精神。

从学者“杨启亮”的一番话中,颜小二看到了他眼里之道家对人生命自然之性的重视。

这种自然之性指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是争强好胜之精明的“修欲”姿态,更多倾向于以“谦退”毕露锋芒,用“柔弱”保持生命之韧性“守拙”姿态。

所以,于颜小二看来,《老子》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修行,有人修欲,有人修心。“修欲者”多精明,“修心者”常谦逊。但精明总生烦忧,而谦逊常获生机。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参考:《老子》、《论先秦道家自然主义教育观》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