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机枪出现在战场上之后,骑兵叱咤风云的历史成为了过去。但是在机枪问世之前,在漫长的冷兵器战争史当中,骑兵也不是所向无敌的。正所谓万物相生相克,面对铁蹄的威胁,农耕文明也创造了相应的一系列对抗骑兵的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认识到骑兵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理解骑兵的运用。今天,我们便从战略、战术、阵型、兵器等方面去分析该如何克制骑兵。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国之重器,其战力强弱甚至经常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标准,然而,金无足赤,骑兵并非万能的,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也经常会遇到不利于自身的情况。古代诸兵家多言用骑之道有八胜九败,又有十利八害。所谓九败者,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伪退,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伏我两傍,断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能往而不能反,或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泥泞,所从去者遥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丛林隐蔽,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高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两水之傍,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潴渐泽,进退不便,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望之广易,进退相敌,此骑之陷地也。大意即指当骑兵无法击破敌阵纵深,而被敌以战车和骑兵迂回包围背部受敌,这称为败地;追击败敌长驱深入,遭敌埋伏又断绝我的后路,这称为围地;可进不可退,如同陷入天井,困于地穴,这称为死地;前路难行而后路迂远,敌人可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称为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称为竭地;左右两边有水,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岭,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称为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可进而不可退,这称为困地;低洼泥泞,沼泽遍布,进退困难,这称为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称为陷地。而八害则是指一,敌乘背虚,寇蹑其后;二,越阻追背,为敌所覆;三,往而无以反,入而无以出;四,所从入者隘,所回去者远;五,涧谷所在,地多林木;六,左右水火,前后山阜,土地多污泽,难以进退;八,地多沟坑,众草接茂。结合上面的九败,概括而言骑兵忌狭窄险要的地势环境,不利驰突;忌入口险要的山谷地形,无法发挥机动优势快速撤退;忌侧翼后背无掩护部队,孤军深入遭到迂回;忌河谷树丛密布的自然环境,乘马通行困难,忌沟壑纵横草木繁盛的自然环境,容易折毁马蹄同时遭遇伏击,忌沼泽泥泞的地貌,会使马匹陷入泥潭无法快速移动。可以说,克制骑兵时如果可以将其引入上述的战场当中,那么战胜骑兵的概率会增大许多,甚至可以全歼敌骑。
▲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是在特别的环境下骑兵也经常会显得一筹莫展
在之前关于甲骑具装战术的《甲骑具装只能排成列给爷冲?暴殄天物!重甲骑兵花式玩法超出你想象》文章中,我们说过骑兵破阵大多使用锐阵和雁行阵进行突击,而相应的,在对抗骑兵的战斗中,则大多使用曲阵、罘罝等阵型进行战斗。
▲步骑对抗在很多情况下是纪律和意志的比拼,比的就是谁的阵型保持更完整以及谁更不怕死
曲阵为吴起兵法的称呼,即黄帝五行的水阵,孙子兵法中的牝阵,诸葛亮的龙腾阵。《武经总要》中称其“昔黄帝五行之水阵,于卦属坎宫,于五音属羽,为玄武,则孙子之牝阵,吴起之曲阵,诸葛亮之龙腾阵,以其曲屈如龙腾也。”布阵之时,前后部曲分别前出于左右部两侧为左右翼,前张两翼,形如凹字,呈弧形正面,一般布阵于谷地,两翼占领两侧的高地,如同口袋一般,兵家称左右高利牝,牝利吞也。该阵前锐后重,形同剑锋,主要用于克制骑兵锐阵的冲锋,面对骑兵的楔形阵最为锋芒的前锋,曲阵通过内收前部形成缓冲地带挫其锋芒,同时广张两翼,通过两翼协同,夹击敌锋。使彼奔卫,三面受敌,兵书上称其“锐而锋者,夹击之。故牝胜牡,犹复胜单”。曲阵由于弧形正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平均受攻击面小,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同时弧形的迎击面小,敌军骑兵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总而言之,曲阵是通过避其锋芒,并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作战思路对抗骑兵的锐阵冲锋,并对其进行克制。
▲曲阵也称牝阵,是专门针对锐阵而设计的阵型
罘罝阵,即太公三才之人阵,吴起之卦阵,诸葛亮之虎翼,《左传·桓公五年》中有“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的描述也是此阵。《诗?小雅?鱼丽》中有“鱼丽于羀”的句子,羀指大口窄颈大腹的鱼篓。此阵由于型似鱼篓,故称为“罘罝”。《武经总要》中描述罘罝阵称“川泽漫衍,草木扶疏,遇敌决胜,则为罘罝。罘罝前后横,中央纵,张其四翼,利于相救;雁行延斜,恶其断绝。” 也就是指在河网水泽地带的骑兵患地,人为的制造一个易入难出的死地,面对两翼斜张的骑兵雁行阵,可以引其入彀,逐步蚕食消灭敌有生力量,实际上也是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战术思路。
▲罘罝阵如同鱼篓一般,人为制造易进难出的窄口以达到步步蚕食的战术目的
总而言之,面对进攻方骑兵如同锥子般的破阵进攻,防守的一方通常需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缓解敌方骑兵的冲击力,同时,保证自己的纵深不被凿穿,当骑兵无法凿穿对手阵线时,其势必陷于敌阵,此时失去冲击力的骑兵将威力大减。然而不管是曲阵还是罘罝阵,都对地理环境有较高的依赖性,同时须预设布阵,仓促间难以应对,故此也是步兵相对骑兵而言相对被动的原因,如华岳在《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所言“锋之未交、刃之未接,何以使骑之不可逞”。
▲明代运用的战车在一定程度上是宋代战车的延续,具有一定的堡垒作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说过骑兵是崇尚进攻的,一般采取积极进取极具侵略性的战斗行动,而相对而言,步兵对抗骑兵会采取相对稳妥保守的防御型姿态进行抵抗。对抗骑兵,主要有以骑制骑、以车制骑和以步制骑三种不同的战术。以骑制骑的典型如汉霍去病击匈奴,唐苏定方破突厥,主要秉承寇可往我亦可往的互攻思想,讲求通过运动、破袭、正面强攻等骑兵战术在广阔战场上打击敌人,在此我们不再赘述。而以车制骑和以步制骑,则主要讲求利用自身阵势严密防御消耗敌骑兵有生力量,打破敌骑冲击突破的战术企图,其中分为御骑和陷骑两部分。以车制骑主要是御骑战术,其目的主要是利用战车的坚固,对抗骑兵的冲击力。此类战术在隋朝开始便广泛运用在对抗突厥的战事当中,时人将战车结为方阵,在车上和车前插上鹿角、蒺藜枪等拒马兵器,以战车充当壁垒,“四面外拒”。针对防范来自骑兵的冲击,而步兵则与车配合,利用战车弯曲排列,间以鹿角,交错形成钩状,减小骑兵的冲击力,限制骑兵的奔突活动。随着车和鹿角对骑兵的阻拦,破坏了骑兵的阵型后,步兵再冲到车外作战。此类战法在宋朝的运用被推到顶峰,并且出现了可以拆卸的轻便型战车,所谓“平原旷野,则合而为车也,势如山岳,环如营壁,而敌骑不得以婴吾之锋。阻山带河,则析而为器也”,这一战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骑兵的冲击,故有“御骑者无出于车”之说。一直到明代,戚继光、俞大猷对战车的运用还可以看到这一战术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以车御骑的战术并非单纯的车步协同,其阵中也有骑兵的参与,可以理解为骑兵处于弱势一方的复合兵种防御战术。然而此类战术仍存在上文所说的两大弊病,同时这是作为纯粹的防御战术在使用,其本质是消极的,如进攻方采取此类战术,如唐征贺鲁时王文度所用方阵,最后只落得“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的下场。杨素评价此类战术言“自固之道”并非没有道理。在下次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以步克骑的战法以及陷骑战术的运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