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种子送上太空再下来种,种出来的东西比较大?

在数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只看到经过筛选后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将会忽略掉被筛选的关键信息。把种子送上太空再去种,种出来的植物果实都非常大,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太空果实的培育

虽然媒体经常报道太空果实是搭载航天器,经历太空环境之后再返回到地球表面的种子。但其实,太空果实的培育并不是简单的“搭载”,而是一系列繁琐的筛选培育。

首先,搭乘航天器的种子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只有遗传稳定性较好,抗病性强,高产等拥有多种优点的品种,才有资格进入太空。

之所以进入太空后,会导致果实变大,其实是因为太空环境非常恶劣。我们知道,太阳会向外散发紫外线和太阳风,它们都是高能粒子,能够有一定概率摧毁遗传物质,导致基因发生变异。

之所以我们感受不到这种变化,是因为地球有地磁场可以将太阳风导向地球南北极;臭氧层可以隔绝紫外线,所以我们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安全。

正是因为如此,在地球上,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低,大约只有20万分之一,并且不可预见;但在太空上,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非常高,一般是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一,但有利的基因变异仅仅是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的概率。而这相对于地球环境而言,突变的概率已经非常高。

虽然太空种子并不是百分之百会基因突变,但当它们返回地球时,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哪一个发生了基因突变,此时需要育种师们栽培它们,选拔出一些基因突变的个体。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并没有方向,此时生物可能会突变成有害个体,比如:抗病性不高等症状,也有可能突变成有利个体,比如:个头更大,更甜等。

育种师们会将有利的基因变异挑选出来,继续播种筛选,然后让它们自交繁殖。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作物至少需要培育4代以上,才有可能收获遗传性较为稳定的品种,所以一个品种至少需要培育4年以上。

此时培育出来的太空果实,既有果实更甜的,也有颜色更鲜艳的,还有更大的个体。但是媒体在报道时,喜欢夺人眼球的物种进行报道,由于果实更甜需要现场品尝,电视机前的人难以感觉到;而颜色更鲜艳的又不如个头大的有亮点,因此媒体总是喜欢报道个头更大的太空果实,所以我们就陷入了幸存者偏差之中,以为所有的太空果实个头都很大。

太空果实和传统育种

太空果实只是育种的一种方式而已,在过去没有太空育种方式之前,育种师们也会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诱导植物发生基因突变。

比如:无籽西瓜的培育。科学家们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种子,使其基因突变成为四倍体植株,然后再让它们和二倍体植株进行杂交,就能够得到三倍体后代,由于三倍体植株在联会时会产生紊乱,因此不会产生后代,形成了无籽西瓜。

除此之外,育种师们还会利用回交,自交,测交,杂交等方式来诱导生物个体拥有更多优势个体。也就是说,虽然太空果实很神奇,但在没有太空育种方法之前,我们就已经能够培育了许多优秀的生物品种。

而且,如果只有太空育种没有育种师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收获这么多的太空植物品种。也就是说,真正厉害的并不是太空育种,而是育种师们的辛苦工作,正是有一大批像袁隆平先生这样的育种师们在田间地头不停地培育新品种,选拔新品种,我们才能够收获如此多的高产植物,地球才没有爆发能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