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国佛教?

鸦片战争结束两年之后的1844年,美国人伊丽莎白·皮博迪将法国学者乌金·布诺夫翻译的法文版《法华经》翻译为英文,并将其摘录发表在一份期刊之中。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经典之一

(明代妙法莲华经刻本,藏于镇江博物馆)

(图片:猫猫的日记本/ Wikipedia)▼

此期刊是一家主要发表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刊物,但英文版《法华经》并没有享受到原作那般的待遇,在基督教占主导的美国并没有产生多大波澜。那些无意中看到《法华经》的人,多数也将其当做又一种遥远的思想流派。

然而,这个毫无波澜的事件却在日后被认为是佛教登录美国本土的标志。

艰难的开花

作为“异教”思想的佛教,一开始并没有被广大美国人所接受,大多数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重新包装的神秘学。只有那些对东方文化有兴趣的美国人,才会认真阅读和佛教有关的文献。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却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成了佛教徒。研究通灵与灵异事件相关的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位曾参加美国内战并官至上校的前美国军人竟然成为了美国第一位公开信奉佛教的人士。

奥尔科特的手写信中提到

他第一次参加佛教徒的五戒活动

(图片:MediaJet/ wikipedia)▼

正如其所研究的领域一样,佛教在这一段时间也带有着许多的神秘色彩。到了1875年,他还与另两位著名的神秘学大师海伦娜·布拉瓦茨基和威廉·关·贾奇共同创立了著名的神智学协会,主要研究神秘学领域,并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

1875年9月8日

在纽约市提议成立神学学会的会议记录

(图片:wikipedia)▼

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常人难以理解,人们只能以佛教诞生之地周边的著名山脉称呼他们。他们有时被称为“喜马拉雅兄弟会(喜兄会)”,有时也会得到一个尊称“上师”。

然而随着协会的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到了1878年,他们还将总部搬往印度的金奈,但一开始只有奥尔科特和布拉瓦茨基前往了印度,两年后他们又来到了斯里兰卡。在这期间,他们受到了当地佛教界人士的欢迎,由于相同的信仰,他们甚至被视为反基督教侵略的佛教统一战线盟友。

位于印度金奈的神学协会大教堂主体

(图片:Wikipedia)▼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当地广大僧人和民众面前进行了佛教特有的三皈五戒仪式,赢得了当地人十足的好感。

“做归做,说归说”,尽管协会中人都认为自己是佛教徒,也做了受戒仪式,但由于他们并不处于佛教所在的原生环境中,他们所认知的佛教与传统佛教还是有一定差别。这点在他们心里也心知肚明,并坚持自己的“佛教欧美化”的想法。

奥尔科特(一排中)和布拉瓦茨基(二排中)

和印度著名神学家马瓦兰卡(一排左一)合影

(图片:wikipedia)▼

当然也有一些人仍会热衷于追随原教旨佛教,最典型的当然还是奥尔科特。他后来又两次回到斯里兰卡,继续研究当地佛教,之后他还去了同是佛教地区的日本和缅甸。

1883年,奥尔科特和斯里兰卡佛教徒在一起

被称为斯里兰卡佛教的主要复兴主义者

(图片:wikipedia)▼

游学期间,他还撰写了至今仍广泛流传于西方世界的《佛教教理》。

奥尔科特于1881年创作了《佛教教理》

概述了他认为的佛教的基本教义▼

1885年,他还参与了另一件对今日佛教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活动,即担任佛教旗帜设计委员会的顾问。在它的策划下,世界佛教旗横空出世,在今日的许多佛教庙宇中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由于与经幡相似,许多人会将其当做经幡,其实是不同的事物。

国际佛教旗是全世界佛教信众共通的旗帜

1885年开始正式使用

(图片:wikipedia)▼

此后,佛教在美国逐渐发展了起来。

微弱的发展

因为长期只有小众人士参与,所以佛教的发展速度还是不快。当时的大多数美国人都将佛教笼统地视为一种亚洲宗教传统,与本身的美国文化格格不入,并没有多少人关心,而那个年代也缺乏畅通的渠道去了解亚洲地区佛教的相关细节。

1925年,位于洛杉矶的红湾寺佛教寺院

(图片:wikipedia)▼

转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而这次推动美国佛教发展的却是日本人。

日本作为那个年代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强国,当然也会有一批具有国际意识的僧侣、禅师、学者试图广泛传教。日本的禅宗佛教这时开始在美国的崭露头角。

1893年世界宗教议会在芝加哥举行

釈宗演(中)在会上演讲

成为首位将日本禅宗佛教传入北美的日本佛教大师

(图片:wikipedia)▼

他们积极地与西方思想界交流,涉及面非常广泛,西方哲学、现代心理学、基督教思想等,均有涉猎,并引起了美国知识界的关注。在这期间,以铃木大拙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学者及禅师陆续来到美国,他们在美国开设禅堂的同时,还推动了作为禅宗(佛教的分支)在美国的传播。

铃木大拙曾主修英文

这使他在向西方传播佛教文化时更容易

(图片:Shigeru Tamura / wikipedia)▼

结果显然,还是水土不服,佛教发展依然缓慢。但这一历程起码使得二战之前受过教育的欧美人士听说过佛教,至少也知道作为一个玄学概念的“禅”(ZEN)。

随着二战爆发,日美关系逐渐破裂,佛教的传播也一度停滞。

1943年在曼萨纳尔迁移中心的佛教徒

而这个中心主要囚禁的是日裔美国人

此时日本禅宗佛教在美国的传播范围已经很广了

(图片:Ansel Adams / wikipedia)▼

但在战后,世界文化格局也有所改变,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导致主流文化、旧价值观与新兴文化、新价值观的强烈冲突,各种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同时出现。在这期间,谁新、谁奇特、谁最能打破传统,谁就会受到青睐,尤其是年轻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人对佛教(尤其是禅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世界人民一起佛系

(图片:Jeffrey Zlotnik/ wikipedia)▼

佛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蓬勃发展期,这期间美国的禅宗研究无论是学者数量还是研究机构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因为禅宗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交流,也让近几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吸取东方佛教精华,尤其是向佛教心理学靠拢的倾向。

加利福尼亚州的无畏山寺

主要传授佛教伦理学,专注力以及洞察力冥想

(图片:Brcar/wikipedia)▼

至于精神分析及治疗更是将佛教引入更广泛的现代科学领域。

禅宗更大的威力还在于对一整代美国人的影响。60年代美国的“逆向文化”运动中,年轻人将禅佛思想视为挑战和反抗主流社会的精神和智慧法宝。

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美国的“垮掉一代”文学青年们,普遍从思想上亲近佛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无论创作理念还是方法,都吸取了大量的禅宗元素,为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平等院建于1053年,是日本佛教文化传承中的瑰宝

美国夏威夷仿造了一个“平等院”

(图片:James Kirkikis / Shutterstock)▼

除此之外,当时美国社会还见证了前所未有的“禅宗热”,不光是禅宗的思想得到了推崇,还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参与到冥想打坐之中,后续影响至深。比较典型的就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曾前往印度禅修。

著名的消费电子产品iPhone的极简设计中,据说就蕴含了日本美学的影子,而日式美学又受禅宗影响至深。

父亲是穆斯林,母亲是天主教徒

乔布斯却选了佛教作为信仰

(图片:Matthew Yohe/Wikipedia)▼

新的佛教

当然,美国佛教并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除了美国本土一些学者自发研究各类佛教外,移民带来的宗教也占有很大比例。

而向美传播的佛教也不只是日本的禅宗一家,二战之后众多亚裔移民美国,也带去了各自的宗教。南传、藏传、北传(汉传),乃至于北传中的朝鲜(其实日本的禅宗也算北传的细分支)都在美国有所推广。

万佛之城位于美国旧金山,由中国僧人释宣化建造

现是西半球最大的佛教团体之一

(图片:Kungming2 / Wikipedia)▼

所以,在今天的美国,世界上所有现存佛教形式均有道场,各种专门研究佛教的机构也越来越多。

正是因为宗教现象纷繁复杂,导致了另一个潜移默化的现象:传统宗教在信仰领域的比重有所下降,人们的宗教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信仰缺失。

1980年代,越南的华裔船民在洛杉矶建造的天后宫

供奉的是中国古代海神妈祖

(图片:James Kirkikis / Shutterstock)▼

这时,伴随着“逆向主义”的还有“新兴宗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佛教的佛教性几乎被完全去除,成为某件新“宗教产品”的来源材料之一,同时佛教自身也沦为宗教“小卖部”中的一件待选商品。

有着这样的基础,从70年代开始,佛教各宗派纷纷开始了在美国的弘法期(各教派之间交流甚少),而各种佛教也开始真正进入美国的社会生活。

1980年代,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巴在美国和教徒合影

(图片:https://kagyu.org/ktd-history/)▼

等到了80年代之后,随着所谓“垮掉的一代”已成中年,思想意识早已成熟,再加上美国佛教也开始出现各种在思想上令人困惑的问题,美国社会对佛教(尤其是禅宗和藏传佛教)的激情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冷静的看待。

由此,佛教在美国不温不火的发展着,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禅修班。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洞察冥想协会

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冥想课程

三个月的静修也被称为瓦萨,是佛教徒的基本修行

(图片:insightmeditationsociety/ ins)▼

禅修班的存在,说明了美国佛教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体系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实用主义。

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教义探索方面的建设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念佛和唱诵盛行。因为美国佛教认为,只要有信根、心中有佛,自可以获得解脱、得到保佑。

芝加哥寺庙的禅修课程

(图片:https://buddhism.blogs.wm.edu/)▼

随之而来的影响是祈祷仪式也趋于简洁。在许多佛寺,教徒们祈祷时显然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仿照作礼拜时唱圣歌的方式进行吟唱佛教自己的颂歌。如果唱累了,用录音代替唱诵也可以。而使用英文祈祷,用钢琴伴奏,穿牛仔裤打坐的信徒更是屡见不鲜。

在漫长的佛教欧美化过程之后,我们在今天的欧美佛寺里已经能嗅到很浓郁的基督教的气味了。

例如有些僧侣经常充当介绍人和主婚人,还要在佛像前为新人们举行结婚仪式。当然还有售后“三包”服务,婚后的家庭纠纷,也少不了僧人们前来调停解决。

(图片:Ritu Manoj Jethani / Shutterstock)▼

说不定以后连标准祈祷用语都会有变化——阿弥陀佛,阿门。

参考文献:

王欣. 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4(006):58-60.

张子开. 论美国佛教传播中的实用主义倾向[J]. 青海社会科学, 1996(04):92-96.

李四龙.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J].世界宗教文化,2009(02):21-24.

瑞法.佛教与世界和平——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及其发展趋势[J].法音,2017(7):36-40.

迟帅.亚洲佛教的美国弘法与本土化 评《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J].中国宗教,2015(04):70-7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ddhism_in_the_United_St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Steel_Olcott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Ritu Manoj Jethani / 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