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是大家公认的漂亮,而在猫科动物中要你选一个最漂亮的话,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有人会选雪豹,白色毛发上装点着黑色的斑纹,如同雪域精灵一般;也有人会选雄狮,一头浓密的鬃毛更显霸气;而我则更加青睐猎豹,它四肢修长身形优美,集优雅与美丽于一身。
猎豹主要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曾经在这些地区广泛存在,但如今猎豹的栖息地已经缩小到原来的9%了,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猎豹,早已濒临灭绝,仅伊朗有少量存在。
说起猎豹,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速度,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虽然平时捕猎时的速度多在64千米每小时左右,但冲刺时的瞬时速度能达112千米每小时,这让它远远领先于其他动物之上。
靠着速度优势,猎豹能够追得上草原上的所有物种,所以捕食起有蹄类动物来,比狮子、鬣狗等任何一种大型捕食者都要轻松许多,同时它也以58%的捕食成功率,问鼎大猫之最,成为大猫中名副其实的“猎杀之王”。
猎豹算大猫吗?
有人说判断现代猫科动物为“大猫”,还是“小猫”的方法主要看它们会不会像狮虎一样吼叫,也有人说只有豹亚科的成员才算得上是大猫,严格来说猎豹不能算大猫。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大猫”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划分的规则就是依据体型判断而已,猎豹的舌骨已经完全骨化,无法发出洪亮的吼声,也属于猫亚科的成员,但它与美洲狮同样也属于大猫中的一员,毕竟一些较大的猎豹体重能达70千克以上。
其实无论是用声音,还是用猫科系统分类来划分大猫的归属,都是不太准确的,比如豹属里面的雪豹,体型较大,是公认的大猫,但是它的舌骨骨化程度比猎豹低,但比狮虎高,所以它既不能发出狮虎般的吼叫,也无法发出小猫般的“咕噜声”,而是只能发出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声音,类似于喘粗气。另外,云豹虽然属于豹亚科成员,但它的体型偏小,并不在大猫的行列。
猎豹原本单独成一亚科,叫猎豹亚科,经重新修订之后,猎豹亚科被取消,而猎豹也归类到猫亚科,成了美洲狮谱系下的物种。
虽然猎豹与美洲狮在外形上差异很大,一个浑身遍布斑点,颜值较高,一个为纯色系,但是你知道吗?猎豹与美洲狮“分家”的时间很短,仅有几百万年时间而已,它们在中新世期间还有共同的祖先,直到670多万年前,猎豹才与美洲狮分了家,各自往不同的方向演化,最终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
“猎杀之王”是怎样炼成的?
2012年,有研究机构对塞伦盖蒂草原上的猎豹捕食行为进行了统计,记录下了猎豹的192次捕杀行为,其中有114次成功了,表明它的捕食成功率为58%,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值没有什么概念,毕竟没有参照物对比。
在猫科动物中,58%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值,要知道卡拉哈里的花豹捕食成功率也只有14%,纳米比亚东北部地区的花豹会略高一些,但也只有38%。
单个的狮子捕食成功率只有17%-19%,即便是三只联合捕猎,也只有25%;作为有名的“孤独猎手”,老虎的捕食成功率也不高,在一项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的研究发现,老虎捕食鹿类时成功率为38%。
而猫科动物的捕食冠军黑足猫,也仅比猎豹多两个百分点,为60%,由此可见猎豹的捕食成功率在猫科里面有多高,足以问鼎大猫之冠。
猎豹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捕食成功率,主要靠速度取胜,2012年,一些学者测量了一只叫“萨拉”的11岁大母猎豹,它仅用了5.59秒的时间就跑完了100米,创造了世界纪录,因此这只猎豹也被誉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猎豹。
速度对于猎豹的捕猎活动至关重要,在非洲大草原中,生活着各种强悍的捕食者,它们要么自身实力强大,要么群居集合众个体的力量,甚至就连大多数食草动物,都是呈大型群居,而猎豹要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必须要有“两把刷子”,而速度就是它最大的王牌。
依靠速度优势,猎豹能够捕杀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有蹄类动物,也能够冲进兽群叼起角马幼崽就跑而不被成年角马伤害。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为何猎豹会跑得这么快呢?这其实与它们独特的构造有关。
我们可以观察猎豹的整个外在形态,会发现它们的身材高挑体重较轻,肌肉虽然纤细却很结实,加上又长又灵活的脊椎,这明显就是为短跑而生的体态。另外,猎豹的鼻腔比一般的捕食者都大,这样就可以使得它们在高速奔跑时能够保证足够的氧气吸入。
当然,光有速度是不够的,要想成为大猫中的“猎杀之王”,猎豹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些本事,那就是如何在高速奔跑时保持身体平衡、有较高的灵活度,以及要时刻能看清猎物。
有过短跑经验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当我们跑得越快的时候,转向能力就越差,而且视线也会变得模糊,不能看清某一物体,而猎豹却没有这个烦恼,这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内耳构造。
《科学报告》杂志上有一篇研究论文,它就向我们揭示了猎豹内耳中独特的构造,可以使它们在高速奔跑时依然保持大脑平衡,眼睛始终可以盯着猎物。
科学家们分析了21只猫科动物的头骨,发现猎豹的前庭系统在内耳所占的比例比任何的猫科动物都大,比例在38%-43.7%之间,而多数猫科动物的前庭系统在内耳的占比则为32.4%,这样的差异使得猎豹比其他猫科动物在运动更能保持大脑平衡,以及有更佳的视觉稳定性,从而保证了猎豹即便在高速奔跑的情况下,也不会弄丢了猎物。
高速运动下的隐患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既然给了你如此优异的速度,势必会从其他方面拿走点什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猎豹虽然有着其他动物无法媲美的速度,这个速度也让它成了大猫中的“猎杀之王”,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直接影响着它的日常生活。
原来猎豹虽快,但却无法维持长时间高速奔跑,它的耐力极差,如果尝试剧烈运动的话,会让猎豹的呼吸系统及内在循环系统都超负荷工作,而体内积累的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排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累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在很多纪录片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当猎豹进行一次捕猎之后,如果猎物跑掉了,它就不会再追上去了,主要就是因为它在一次捕猎之后需要进行长时间休息,以便恢复体能。
同理猎豹在完成一次猎杀之后,也是不会立马就进食的,这倒不是说它不饿,而是在高速奔跑之后,它几乎连进食的力气都没有了,必须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进食。
所以现实中斑鬣狗、棕鬣狗等一些捕食者,往往会瞅准这样的机会,对猎豹实施抢夺,要放在平时,猎豹是有护食能力的,但如果是在刚完成捕猎行动之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鬣狗将好不容易捕获的猎物抢走了。
10%,是猎豹食物被抢走的概率,这就意味着猎豹平均每捕获10次猎物,就会有一次猎物被抢走的现象发生,这的确够惨的。然而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此,而是在生命安全上面,如果猎豹进行了一次捕食行为之后,恰巧遇上了狮子这一类强大的捕食者,极有可能会逃不掉;另外,由于猎豹高速奔跑的消耗很大,如果它连续三次捕猎都没有成功的话,那么就会有较大的概率死亡了。
(关注我,了解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