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拥有绝对的个人隐私?

你在烦恼什么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类是无法共情的,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同主体考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就是个人担忧隐私、企业当作可供挖掘的石油、政府关心战略安全。我在《一起裸奔呀》里主要谈了个人面对大公司时的无力,今天换个主体,谈谈国家是如何看待数据问题的。

我不会从个人角度去谈这个数据安全,毕竟,韭菜又不需要人权。

现在的情况很简单,美国滥用国家安全的名义,开启相互摧毁信任的历史进程,美国人的看法是互联网是他们搞出来的,自由贸易是他们的专利,谁对我建墙就是破坏贸易自由,应该予以狠狠地打击。

现在是中国高呼信息自由流通,美国人认为Tik Tok破坏了国家安全,欧洲人要搞数字主权,整天惦记着对中美公司收数字税。

☉似乎整个世界都拿错剧本了

美国人现在要搞“清洁网络”(Clean Network)计划,我们这边的回应是《全球数据安全倡议》,重申了数据主权的概念,同时要保证尊重本地监管部门的管理,第七条是最有意思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不应在产品和服务中设置后门,非法获取用户数据。”针对的是谁大家一目了然,懂得都懂。

现在剧情推进到了联欧抗美的阶段,我们总算有了一合之力。

这里面必须提到一个概念,数据本地化,其背后的政治和商业逻辑其实是不一致的,在跨国网络巨头看来数据应该统合起来分析,毕竟大数据就是要量大才能管饱,但是各国政府坚持羊毛羊肉都是自己的,信息必须被存储在本地,印度打击中国APP的名义就是污蔑把数据传回中国。

但商业和政治从未分家,东印度公司按结构来说也是“公司”,只不过是有自己舰队和军队的公司,但是我们都知道,印度是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钻。阿尔斯通也证明了真把一切当生意做,最后结果就是法国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相互作用力

然而即使在政治的压力下,经济全球化仍在进行,不管工厂搬到越南还是印度,反正是不会回美国的。

工人是本地的,老板是全球的,数据资本主义的逻辑是全面虚拟化,最终会摆脱实物资产的制约,这比金融还可怕,金融最终要有个标定物,得说明白价值来源。

但是数据本身就是虚拟的,哪怕是数据存储中心也是一堆二进制的0和1,除了拔网线其他监管手段都是无力的,这就是技术+资本释放出的海妖,虚拟的价值来源还是虚拟。

现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要求控制数据,以最大程度贴近市场需求,而国家角色逐渐隐于后台,计划经济时代是行政指令,现在是法律规制,以后就是全然后台模式,比如公安部和阿里云的合作,分分钟在演唱会现场精准抓人。

现代国家的权力特征越来越不显眼,但威力实际在增强。

今年7月份,《数据安全法》已经走到公示草案阶段,这是国家层面对数据安全概念的认可,最高处罚力度是一百万,直接负责人顶格处罚是十万块钱。

对比一下,欧盟对谷歌的侵犯隐私的处罚是5000万欧。

☉¥100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