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接到去国防部命令,为什么高兴不起来?

1939年5月4日,苏联与日本在诺门罕地区爆发了一场战役。争执的起因仅仅只是15公里的争议地区,但双方都没有想坐下来好好谈谈,一门心思地将事态不断扩大。尤其是苏联,更是调派了2个师,摆出一副誓将日军打服为止的架势。

驻守该地区的关东军第23师团,在小松原的指挥下派出两个联队2000多人发起进攻,但双方首先交火的地方,并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空中。苏联远东空军的150架战机与日本关东军的120架飞机,在诺门罕上空展开了一场空中大战。

经过国内清洗的苏联空军,显然不是日军的对手,面对这些拥有1000多小时飞行时间,技战术经验丰富的“老手”,苏军战机一架接着一架被打掉,甚至其中一个大队几乎全军覆没,苏军不得不放弃空中争夺,日军拥有了诺门罕地区的制空权。

然而,地面上的较量却恰恰相反。按照小松原的计划,骑兵联队迂回包抄东岸的苏、蒙联军,步兵连队从正面发起进攻,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战斗一打响,骑兵联队迂回成功,夺取了东岸苏、蒙军队撤退的浮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联系。

可以说,日军取得了圆满的开局。尽管从单兵素质看,苏军士兵显然不是其对手,但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是关东军无法比拟的。面对颓势,苏军一个装甲营赶来支援,36辆装甲车一字排开,车载45毫米火炮,打得日军骑兵人仰马翻。

另一方向,苏军一个喷火坦克连也加入了战斗,日军12辆薄皮装甲车瞬间成为废铁,战场态势发生逆转。显然,苏军吸取了往日的战斗经验,尽量不进行面对面的厮杀,只需拉开距离,用重火力阻止对手进攻,日军骑兵联队很快全军覆没。

正面进攻的日军步兵联队也好不到哪里去,苏蒙联军不打算短兵相接,利用西岸高地火炮,以及坦克、装甲车,将日军打得根本抬不起头,1600人只逃回了400人。小松原派出两支部队,一支损失惨重,一支全军覆没,日军可谓是出师不利。

战役升级,双方都在调兵遣将。

1939年5月28日,关东军第23师团在诺门罕地区,被苏、蒙军队的重装备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这样的结果,让师团长小松原不由得打了个冷颤,他一面“报喜不报忧”,隐瞒战情;一面要求上级增派部队。

消息传回国内,日军陆军总部不仅向第23师团表示祝贺,而且希望关东军“要更积极一点”。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也认为,前线并不是打了败仗,空战打得苏军不敢出来,陆战不利主要因为兵力少,缺乏重装备,充其量“打个平局”。

有了总部的默许,植田决定关东军最精锐的第7师团,以及第一战车师团等,派往诺门罕地区,总兵力近4万人,并配有180多辆坦克,50辆装甲车,火炮100多门,战机180架。重装备数虽然远比不上苏军,但这已是关东军的全部家底了。

让小松原兴奋的是,这些部队全由他指挥。换句话说,一个师团长指挥近一个军的兵力,还有数量众多的重装备,这让他不由得意气风发。更让他激动的是,德国的军事考察团也来到其指挥部,为双方寻求结为军事同盟,提供第一手资料。

反观苏联一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在最高统帅部看来,尽管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苏军都获得了胜利,但惨胜的结局,不仅没有面子而言,而且更不会将对手彻底打服,断了其“北上”的意图。“欲治兵者,必先选将”,成为重中之重。

这一天,刚参加完演习的朱可夫,接到让他立刻到国防委员会报到的命令。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朱可夫不但没有兴高采烈,反而冷若冰霜、呆若木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苏联的清洗运动,不少高级将领们就是这样一去不复返,他害怕了。

害怕归害怕,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他一刻不停留地来到莫斯科,见到了苏联统帅以及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元帅。当得知是去诺门罕地区打仗,原本惴惴不安的朱可夫才如释重负,当即表示愿意前往。说白了,只要不杀头,他愿意到任何地方。

随着朱可夫来到前线,2个步兵师、3个新型坦克装甲旅,以及3个远程重炮团、3个新型战斗机大队相继增援诺门罕。不管怎么说,这次苏、日双方都不打算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寄希望于通过武力来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虽残酷但有效。

现代化战争,先进武器成为取胜的因素。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