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印度申请入常的消息又一次在中文网络里掀起讨论高潮。在中印边境事态升温的背景下,这个对中国网民来说本无新鲜感的话题,又平添了几分热度。当然了,不管怎么讨论,结果肯定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度想入常,首先得自个准备一扇门,因为“门儿都没有”。
联合国一共有5个常任理事国,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就确立了的,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中途确实有一些小变动,比如1971年常任理事国席位由中华民国政权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以及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苏联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但这些变动,并未触及根本,仍然没有脱离联合国成立之初的五常范畴。因此可以说,战后这七十余年来,五常体系始终是稳定的,而这五个国家,也确实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者。
一个多月被德国打到亡国,法国也有资格跻身五常?
五常之中,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当之无愧,作为战后两大阵营的扛把子,这两个国家不入常,那常任理事国本身就没有意义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入常也是情理之中,而且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当时的三巨头之一。中国用巨大的牺牲拖住了日本,对二战的贡献仅次于美苏,入常虽有争议,问题却也不大。
反倒是法国,只抵抗了43天就被德国打败,是五常中唯一在二战中体验过“亡国”的国家,连法国都能入常,中国的入常当然也就没那么突兀了。
事实上,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五常之中争议最大的也正是法国。曾经有一位外国网友在quora(国外版知乎)上提问“为什么中国能入常”,结果大家讨论了半天才发现,最没有资格入常的,居然是法国。翻车翻成这样,真可谓大丢法国人的脸面。难道法国就真的这么不堪吗?其实并非如此。
法国入常,真正倚仗的还是其背后的实力
法国能够入常,一是得益于丘吉尔的大力支持,二是得益于戴高乐将军的不懈抵抗,三是得益于战胜国的光环,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法国跻身五常的,其实是它背后的实力。
可惜这一点,却正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大家通常只记得丘吉尔如何力保法国入常,戴高乐如何为法国争取颜面,却不记得法国曾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大国,哪怕到二战结束,法国仍然控制着西非的大部分地区。
当年戴高乐听说苏联反对法国入常时,就曾气愤地回击称“有一亿多人紧密地团结在法国的旗帜之下”。二战前夕,法国人口才四千多万,经过几年战争的洗礼,到了战后,这个数字只会少而不会多。
因此戴高乐所谓的“一亿多人”,是包含法国控制下的殖民地的人口的。连戴高乐都将其作为资本来公开宣示,可见当时的法国,仍然对许多殖民地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度,所以法国当时的实力,绝不能仅看其本土,而要顾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
在国际舞台上,拳头硬才是道理,因此法国能够跻身五常,本质上还是因为它的拳头够硬。同样的,当年看似羸弱的中华民国,其综合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哪怕没有罗斯福的力推,凭实力跻身五常也不算夸张。
今天的法国,也仍然有资格充当常任理事国
二战刚刚结束时,法国仍控制着大片的殖民地,而今天的法国,却只剩下本土以及少量海外领土了。如果说当年法国入常,是因为它有这个实力,那么今天的法国,是否仍然具备入常的资格呢?毫无疑问是的,如果常任理事国只有5个席位的话,那么纵观当今世界,法国非占据一席不可。
首先,法国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排在它前面的有三个已经是常任理事国了,剩下的三个则是日本、德国以及印度。这三个国家,日本德国肯定是要排除在五常之外的,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这两个国家倘若入了常,那就相当于是对二战结果的否定。
至于印度,虽然经济规模略超法国,但人均太低,工业底子也很薄弱,除南亚周边地区外,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弱,现阶段仍很难与法国比肩。剩下的巴西、墨西哥、南非等新兴国家,就更不是法国的对手了。
其次,法国对前殖民地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殖民地的独立而彻底褪去,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着。
2012年以来,西非内陆国马里陷入内战,法国迅速出兵剿灭乱党,成功控制了马里局势。这次海外作战,法国就向世人展示了其强大而雄厚的军事实力,以及对原殖民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所以说,不论是二战结束时的法国,还是今天的法国,都是有资格位列五常的。甚至可以说,在美俄中英都是常任理事国的前提下,法国大可以对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大声吼一句:我不入常,谁敢入常!当然了,随着印度的崛起,法国说这句话的底气肯定也会越来越弱,至于印度是否能最终取而代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