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一战,为什么“苏军惨胜,日军小败”?

1938年,苏联在远东最大的特务头子留希科夫叛逃日本,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反水,立刻引起了苏联高层的恐慌。尽管从表面上他们故作镇静,若无其事地否认这一事件,却要求远东方面军加强苏联、中国和朝鲜三国之间的边境防务。

其实,从日本侵华战争那一刻起,苏联对远东地区就已经开始集结兵力,甚至暗地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现如今,留希科夫事件加速了苏、日双方的矛盾,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苏军似乎更显得迫不及待,要一决高下,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面对复杂的欧洲局势,苏联并没有完全做好应战的准备,他们一边密切关注日军的一举一动,一边抛开价值观的不同,积极地向英、法两国伸出“橄榄枝”,希望结为同盟。也就是说,苏联的关注点在西方,但前提是必须打消日军的妄想。

二是,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其实已触动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苦于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军队的削弱,不足以在两个方向上用兵。尽管中国战场上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但其下一步的战略意图并不明朗,唯有通过一场局部战斗,才能显现出来。

更关键的是,为了能够全身心地对付咄咄逼人的德国,就必须消除来自远东的威胁。那么,通过武力打消日军进攻苏联念头,在关东军面前“秀一下肌肉”,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协议,更是武力较量后最好的结果。

为此,苏军在边境开始抢占制高点,海拔155米的张鼓峰成为首选目标,作为归属问题争议很大的张鼓峰,是最容易挑起事端的。果不其然,苏军登上张鼓峰的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纷纷指责“苏军侵入满洲领土”,“占据军事重地”。

7月的一天,驻朝鲜的4名日军化装成平民,前往张鼓峰地区进行侦察,被苏军发现并当场击毙一名日军士兵,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对此恼羞成怒,立刻命令前沿部队做好进攻的准备。苏军也不甘示弱,往边境运送兵员、物资的车辆骤然增多。

张鼓峰一战,谁也不服气。

1938年7月15日,日军侦察兵被苏军击毙一名后,从当时日本高层的态度看,既愤怒又不想挑起新的事端,于是就有了参谋本部命令边境部队集结,同时要求部队“严禁擅自出战”,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抗议,但苏联人根本不在乎。

就在日本高层左右为难的时候,向来善于拿鸡毛当令箭,乐于“以下克上”的中下级军官,眼看着苏军“欺人太甚”,恨不得立刻发起进攻。果然,第19师团长尾高中将立功心切,违令发起了进攻,主导了一场日本陆军最大的抗命事件。

尽管苏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据明显优势,但还是猝不及防地被日军打败,在伤亡400多人后丢失了张鼓峰。胜利的捷报传回国内,包括天皇在内的所有人都在欢欣鼓舞,不但不追究尾高违令的责任,反而给予口头嘉奖:“朕甚为满意”。

介于苏军差强人意的表现,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必须夺回张鼓峰的命令,随着集结的部队越来越多,远东方面军组建步兵第39军,兵力2.3万人,在250架战机、近300辆坦克和200多门火炮的掩护下,向驻守张鼓峰的日军发起进攻。

尽管日军单兵素质远高于苏军,但在重装备的支援下,苏军的攻势不断加强。坚守张鼓峰9天的日军也终于消耗殆尽,闻讯的参谋本部一边命令关东军进入一级战备,一边将原计划参加广州会战的一个师团,紧急调往张鼓峰前线担任预备队。

眼看日军就要失守,日、苏双方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签订了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双方部队全部撤离张鼓峰,并脱离接触。这么匆忙地停战,源于双方都有些“投鼠忌器”,以试探性为主,但没有比出高下,谁也不服谁,均不会就此罢休。

日军第19师团撤出后,张鼓峰方向的防务交由关东军管理,以此作为对驻朝鲜日军的惩罚,而苏军不顾协定,重新控制了张鼓峰,赢得了此战胜利。张鼓峰一战,日军伤亡1400多人,而苏军伤亡4000人,可谓是“苏军惨胜,日军小败”。

也可以说,双方打成了平手。尽管都未取得实质性的战果,但双方都在加紧备战,为日后可能的大战做准备。不过,此战最大的赢家,应该算是尾高中将了,尽管打了败仗,却带着“勇将”的名誉,升任驻山东第12军司令,让人大跌眼镜。

此战,已暴露出日军在武器方面的落后,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