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为道日损”,初看是表里如一,再看是拒绝造作的无为智慧

文|颜小二述哲文

1、道家之“道”里存粹的“真实”

关于道家智慧,学者张文宏曾在“《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一文中说过这么一番话,话说得很有启发性,是“好东西”,颜小二觉着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道是自然而然、一毫不容造作的。稍有造作便不自然,就像跂者(踮脚争高)难立,跨者(跨步求远)难行一样不会持久。

这里讲出了道家之道纯粹的“真实”,而这种“真实”贯穿于整个道家思想,渗透在《老子》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老子》一书即便晦涩,但依旧能够流传千古、长盛不衰。

颜小二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与道家的“真实”有关,亦与书中“为道日损”以至“无为”的智慧有关。

在《老子》一书的第四十八章,有这么一段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既然这里以“为学”开头,我们便在“学”上做文章。

什么才算是“学到”?知识积累?颜小二依稀记得以前老师对我说,读书一开始是越读越厚,然后才是越读越薄。或许这么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当作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一个过程。

真正的"学到",在于运用知识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知识不是外在的条框,没有约束自己的意味,与“表里如一”颇像。

自己行为符合“要求”,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有“要求”,而是这种“要求”与自己合二为一,自己合理言行,不过自然而为罢了,也就是上面说的“无造作”。

理解得浅显些,“为学日益”大抵是“口服心可能不服”的状态;“为道日损”大抵便是表里如一的状态;而“无为”则暗含“拒绝造作”、“无伪装”之意。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逻辑下的“知心友”与“伪博学”

我们知道,我们修习知识,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而我们学习的第一阶段,可能停留在从认识到理解的阶段,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阶段。这是初级阶段,是相互熟悉但却并不熟悉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和我们交朋友一样,我们初来一个地方,认识了一大群“人”,和每个人“交朋友”,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虽然“朋友多”,但“知心朋友”在这群新认识的人中几乎没有。这一阶段,便是从认识到熟悉的阶段。而这种心路过程,便与“为学日益”相似。

同理,就知识修习来说,“为学日益”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知识,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打心底去接纳这些“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理解“知识”,继而能上升到下一个“为学日损”的阶段。

同理,我们再回到交友的层面理解。

我们初来乍到,认识了许多人,和许多人交朋友,此时我们心里会有“隔阂”、会“警惕”,但是我们一定不会将这种“防备”写在脸上。

这种时候,我们会“伪装”,说言不由心的话,做身心分离的事,然后继续于试探中“磨合”,寻找那个与自己“契合”的人。当我们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便是我们从“为学日益”飞跃到“为道日损”的阶段。

泛泛之交可以多如牛毛,“知心好友”有些人甚至一身都难找到一个。亦如博览群书的人很多,但真正博学的人却很少,更多是以“博学”当门面为自己谋利,这种博学,不过是“无知”的伪博学罢了。

所以,“为学日益”易,为道日损“难。

3、老子的“为道日损”,初看是表里如一,再看是拒绝造作的无为智慧

通过上面的议论,想必大家多少也能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中的逻辑。“为学”的过程,是从认识到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会存在“伪装”/“造作”。

这一过程属于“量”的积累。

而所谓“质”的飞跃,则存在于“为道”阶段。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

即将外在知识消化理解成自己一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习主体认识但尚未吸收的知识的来说,是一个“减损”的过程。外在的知识不断减少,变成内在的认知,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质的飞跃,也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阶段。

“日损”的作用是什么?是让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无为”很有意思,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讲求心境上的“顺”,颇有一股“从心所欲”但却不“伤人害己”的逍遥和高明。

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结果,就是让最初“所学”,成为自己打心底认同的“存在”。以至于自己在“顺势而为”的时候,无丝毫“造作”成分。

说到这里,还真是,初看老子“为道日损”,还以为是讲“表里如一”,但细细深究之下,发现老子的话头依旧落到了道那纯粹的真实上。也就是说,下落于世俗,将“为道日损”总结成处世智慧,则表达了老子拒绝造作的无为智慧。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