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边缘引力异常,是尼比鲁星捣鬼,还是流浪黑洞作祟?

2006年,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当时的太阳系第九行星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行列,降为矮行星。自此太阳系中公认的行星只剩下8颗。

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一些天文学家却重新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第九行星。

因为在观测外海王星天体TNO时,发现这些天体的运行轨道与理论计算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在外太阳系中,存在着某个引力源,影响了TNO们的轨道。

进一步的计算还指出,这个未知天体的质量是地球的5~15倍,因此它可能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第九行星”。

但这个推论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太阳系外围物质极其稀少,且受到的太阳引力微乎其微,按理来说是不应该再“凝聚”出一个5到15倍地球质量的“第九行星”的。

因此“第九行星”这一推论,并未被天文学界广泛接受。

当碰到常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时,科学界往往就会考虑一些看似疯狂的假说,就像当初把奥默默假设成外星飞船一样。

这次面对TNO的轨道异常,科学界还提出了“原初黑洞”说,和“第二恒星”说,并且都发表了学术论文。

轨道异常来自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是一种假想中的黑洞,它们并非由恒星坍塌而成,而是宇宙暴涨时期,物质密度“超标“的产物,因而在理论上,原初黑洞的质量可以小到若干个地球质量的水平。

《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指出,如果假定第九行星是一个小质量原初黑洞,那么TNO的轨道异常,以及此前观测到的额外微引力透镜现象,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目前唯一的问题是,人类还未观测到太阳系外侧,来自黑洞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所以“黑洞绕着太阳系公转”这个想法,是非常疯狂的,起码比第九行星疯狂多了。

毕竟在目前的认知中,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还是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如果连“近在咫尺”的太阳系外侧都存在原初黑洞,那太阳系内侧呢?

太阳系存在第二个太阳?

在另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研究中,科学家设想了一颗存在于外太阳系, 或者曾经存在于外太阳系的恒星,并且这颗恒星也拥有若干颗行星。

第二个太阳的理论基础,是目前发现的绝大部分“类日恒星”,在形成之初都是双恒星系统,所以天文学家有理由怀疑,46亿年前的前太阳星云里,诞生了两颗恒星。

只不过第二颗,后来被一颗路过的恒星通过其引力作用,给裹挟到其他地方了。

但第二恒星的行星们,很可能留在了太阳系外侧,充当了后来干扰TNO的引力源,成为了所谓的“第九行星”

如果“双恒星假说”成立,那么所谓的第九行星很可能不止一颗,在荒凉的外太阳系 一定还有其他行星或者矮行星存在 ,只不过它们离太阳太远,公转周期太长,反光太弱,所以人类还未发现它们罢了。

为了彻底解开TNO轨道异常问题,目前天文学界一边在收集分析,太阳系身边的黑洞痕迹 一边在对全天区,进行更高精度的巡天,希望直接看见太阳系外侧,还未发现的矮行星们,甚至直接看见第九行星本身。

在哈勃望远镜已将镜头,指向可观测宇宙边缘的今天,人类文明却还未将太阳系探索完毕。

在宇宙航行中不值一提的,化学动力+可回收火箭,竟然是目前离开地球最高效的手段。

太空电梯,核聚变飞船,无工质推进,对今天连千分之一光速,都达不到的人类文明来说,依旧属于遥不可及的梦 。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后,NASA里的年轻人都相信他们会马上登陆火星,并且在21世纪遨游太空,但后来别说火星,就是月球也再没人去过,遨游太空也依旧是宇航员的专利。

21世纪的今天,人类遨游在互联网上,享受着信息流带来的狂轰滥炸,以及看似永不重复的感官刺激,极少有人再仰望星空。

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为什么在上世纪,还极具备星舰文明潜质的人类文明,短短几十年后,就成了困在信息茧房中的漠然个体?

从冲出地球,到登陆月球,再到“龟缩地球”,人类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互联网+脑机接口,会让人类文明彻底从物质世界遁入虚拟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