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的飞夺泸定桥战事,是长征过程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当时工农红军背后有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虽然强渡了大渡河,可是凭着一些小船,要将全部红军将士都渡过河去,再快也得一个月的时间。红军领导班子在研究后,决定夺取泸定桥,使得全体将士能够尽快到大渡河对岸去。
当时国民党军队认为工农红军难以及时渡河,结果就会像七十年前的石达开般,走向失败,还叫嚣着让红军将士做“第二个石达开”。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仗,就是打算率领军队,渡过大渡河,攻克成都,建立四川地区的根据地。可是他当时渡河失败,粮草耗尽,最终光荣就义。为什么石达开不像工农红军般走泸定桥呢,他是有什么苦衷吗?
渡河早已筹备,奈何天降大雨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级将领之一,受封“翼王”。虽然名号拉风,可是石达开飞不起来,因为太平天国终究是封建集权专制。在建国后,统治阶级开始寻欢作乐,享受人上人的生活。最要命的是,统治者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以及其他西、北、南几个王开始互相倾轧,争权夺位,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
石达开不爱权位,他爱的是众生平等,没有阶级之分的社会和国家。于是,石达开决定自己出去飞,他拉起一支队伍,开展西征。就这样,石达开的西征军多次击败清军,巩固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可是劳师远征,终究不是长久之道。于是在转战多个省份后,石达开决定攻取四川,建立太平军的四川根据地。
西征军首先来到紫打地,也就是今天的安顺场。石达开观察地形后,决定渡过大渡河,进军成都。成都若是被打下,形势将一片大好。可是来到大渡河岸边,就得先准备竹筏船只,方可渡河。好巧不巧,渡河工具准备好了,雨季却来了。
磅礴的大雨,导致河水暴涨,渡河难以实现。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结果都失败了。由于早准备渡河,所以没有采取其他途径,加上因渡河困难迁延时日,所以最后清军来了,石达开的军队还在原地。
没结好当地黎族,不知有泸定桥
石达开不走泸定桥,只是想着强渡大渡河,也是因为他不知道有泸定桥存在这一重要原因。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自元代以来,就是当地黎族的地域,由彝族土司进行管理。
换句话说,要过泸定桥,得和当地黎族打招呼。可是当时的黎族土司早被清军收买,不但不帮助太平军的西征将士,还派出黎兵配合清军阻截太平军。
石达开此前没有和当地黎族联系,没有结好对方,引为外援。黎民对泸定桥这条交通要道十分清楚,可是外人知道的不多。当时石达开以及西征军队,其实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使他们不走水路渡河。
如果石达开能做好当地黎族的拉拢工作,就可以得到黎族的支持。就算得不到支持,起码也会了解到泸定桥。这样在渡河时,就多了一个选择,不至于面临屡次强渡失败,却还是只能选择渡河的困境。
由此可见,民心是多么重要。工农红军心系百姓,联络黎民,所以能得到支持,飞夺泸定桥。
综上所述,石达开不走泸定桥,是因为失了天时与人和,难以得到地利,被困在原地,最终被清军和黎兵逼得投降,只能选择就义。毫无疑问,石达开以及他的西征军都是悲剧角色,渡河失败的同时,也宣告了西征以失败收尾。
可事实上,不遇上雨季的大暴雨,石达开就能及时渡河吗?当时前有清军在对岸堵截,后也有清军在追击,在进入四川时,被前后包抄的局面已经形成。就算石达开结好了黎民,通过了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他也难以避免失败的下场。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由此成为一个典故。也正因为它成为典故,后来工农红军才能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获取胜利,没有成为国民党口中的第二个石达开。
当然,泸定桥是英雄地,大渡河岸边也是。石达开以及他战死的将士们,都是为了理想与信念而作战。虽然他们生前难以渡河去开辟胜利的战场,但是死后他们的魂魄早已飞过了大渡河,达到了他们心中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