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闻,猫头鹰临死之前会吐一团毛球。事实上并非如此,猫头鹰几乎每天都在向外吐毛球,具体原因,必须要提到猫头鹰的身体结构以及胃酸了。
猫头鹰的身体结构
猫头鹰属于鸟类,如果你观察过鸟类,你会发现鸟类的粪便并不是像哺乳动物一样是成型的,而是含有较多的水分。这是因为鸟类没有专门排泄粪便的身体构造,它们只有一个泄殖腔,无论是尿液、粪便还是生育后代,都是从这一个口出来。
猫头鹰在消化食物时,食物会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胃中,叫做“砂囊”,也就是我们经常吃的鸡胗,由于猫头鹰没有牙齿,无法将猎物撕碎,只能整个吞进去,而所有吃到的食物都会在砂囊中进行摩擦,砂囊中拥有非常发达的肌肉,以及有许多皱褶,这些皱褶和肌肉可以帮助猫头鹰消化食物。
不同的鸟类,胃部的胃酸PH值并不同,猫头鹰属于食肉鸟类,它的胃酸PH值大约在2.2-2.8之间,而食腐类的非洲胡兀鹫胃酸PH值达到了惊人的0.121,它的胃酸强度已经能够将骨头都分解掉,所以它们能够以较硬的骨头块为食。
猫头鹰的胃酸并不强,它们无法消化较硬的骨头,以及毛发。而猫头鹰的捕食名单中,有大部分属于啮齿类动物以及其他鸟类、昆虫等,这些食物的毛发以及骨骼和昆虫的硬质化外壳难以消化。
哺乳动物对付不能消化的食物经常是通过排便的方式排泄出体外,但是猫头鹰的泄殖腔较小,无法排泄出较大的粪便,所以这些难以消化的食物会经过猫头鹰的食道吐出来。
因此在猫头鹰经常出没的地方,我们会看到猫头鹰吐出来的食物残渣。
而消化能力较强的非洲胡兀鹫即使它们的食物是更为坚硬的骨头,也很少会向外吐毛球,因为它们的胃酸已经强到足够能融化这些物质的地步。
一夫一妻的猫头鹰
虽然猫头鹰外表看起来凶萌凶萌的,但人家可是不折不扣的一夫一妻制生活。
其实,90%以上的鸟类都属于一夫一妻制生活,之所以如此,可能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后代时,需要有一方长时间地待在巢穴中孵化后代,将自身的体温传递给鸟卵,在此期间鸟类几乎不能外出觅食,所以需要有父亲的参与,鸟类才能轮流外出捕食,增加成活率。
再者,鸟类出生之后,对能量需求量大,如果有父亲的参与,鸟类存活下去的概率更高。
正是在这种生存机制之下,猫头鹰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的制度,夫妻双方都会参与到抚养后代之中。
猫头鹰的生活习惯
提到猫头鹰,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的夜视能力,它们喜欢在黑暗中捕食,依靠夜色的伪装,躲避在树上,凭借着良好的视力和听力判断猎物,有时甚至能够仅凭声音就能判断该猎物的肥硕程度以及是否怀孕。
猫头鹰之所以视力非常好,和它们的眼睛结构有关。首先猫头鹰的瞳孔非常大,能够收集更多的光线让自己看得更清楚。
再者,大多数动物都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用于分辨颜色,而视杆细胞只能分辨明暗,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猫头鹰的眼睛里只有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在夜晚的弱光环境下更为适宜,因此猫头鹰能够更好地适应夜晚环境。
猫头鹰的听力系统之所以敏锐,可能和它的耳蜗有关。它们的耳蜗非常大,而且分布着许多纤毛,这些纤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他大大的耳蜗能够像接收器一样,接受更细微的声音。
当它们听到动静后,灵活的脖子可以随意转动,根据声音判断猎物的位置、大小、甚至是猎物的种类以及猎物是否怀孕。
凭借着出众的夜视能力以及听力,让大多数猎物都无法逃脱它们的追击,而猫头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夜晚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