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里凭空出现的甲虫,为啥说你吃的每碗饭都可能含有它们的虫卵?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大米中发现米粒大小的虫子的经历,尤其是夏天,大米中经常会出现小虫子,很多人看到大米中有了小虫子,就会想到把大米丢掉。

但其实你吃的每碗饭都可能含有它们的虫卵。这种虫子叫做米象,米象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口吻细长,向前延伸,如大象鼻子的小甲虫,成虫体长约为 2.4~2.9 毫米,宽约为 0.9~1.5 毫米,米象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细长的鼻子,其个头只有3~4毫米,鼻子却有1毫米长。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你都很难发现它们。

米象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1763年发现的,并将其命名为Sitophilus oryzae。这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这不是说米象很猥琐的意思,在昆虫学当中,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变态的两种类型之一。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

你可能会很奇怪,家里的大米明明保存严密,米象究竟是如何进入家的米袋之中的,但其实在稻子刚结穗还尚未收成前,米象就已经把卵产在稻穗中。它们会用象鼻一样的吻端在大米上凿出一个深深的孔洞,将一枚细小的卵产在洞里,再以分泌物将米粒上的洞口封住。

等到碾成食用米的过程中,成虫在加工过程中会被杀死,但是藏于大米内部的虫卵却安然无恙,而且从从外面看,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米粒被米虫啃食过的痕迹。

等到周遭环境温度适宜,虫卵就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在米粒内游走出弯曲隧道,边走边啃食米粒,然后再米粒中发育,每次蜕皮就长大一点,经过三次蜕皮化蛹,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将谷粒咬穿,最终掏空米粒,并把虫粪排到米粒外面。最终蛹羽化出成虫,咬开外皮从米粒里爬出来,成虫可以存活七个月到两年。从虫卵孵化出来之后,再经过成蛹、羽化,就是我们看到的米象,这个过程大概需要7-16天。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米象会凭空出现在米袋之中了。

不过米象也是勤俭持家的好能手啊,只需要一粒米就可以实现进化,也无需额外补充水分。所以等到我们发现米象的时候,损失已经造成了。

而且米象一旦出来了,雄性米象就会散发聚集信息素,招引同伴和异性来共享美餐,还会招来玉米象和谷象,玉米象是中国储粮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而对粮食及其加工品危害严重,据陈耀溪报道,谷象长期在仓内繁殖造成很大损失,10对谷象在适宜环境中繁殖,经5年后能使406T纯净粮食受到毁坏。

雌性也会散发信息素,来吸引异性完成种群繁衍,无形中又加大了粮食的损失。米象羽化3天左右就可以进行繁衍,根据湿度和温度的不同,繁殖的速度也就不一样,生命周期也不一样,比如在在甘肃陇东年生1代,东北年生1—2代,但是在南方地区米象每年约有 8~9 个世代,平均一个世代约为 20~50 天,雌虫可产卵约500粒。如果你家的大米没有尽快消灭完,那么它们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个族群。米象有翅膀可以飞行,但在米仓中很少飞行。

米象惊人的繁殖能力对中国的粮食存储可以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开始科学家利用磷化氢熏蒸来祛除米象等害虫,当磷化氢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起昆虫麻醉反应,或称保护性昏迷。因此,磷化氢是以延长暴露时间为主导因素的熏蒸剂。

但是现在我国多个省、市的粮库害虫米象产生了磷化氢抗性,所以目前科学家也会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它们彻底消灭,科学家目前想通过对米象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明确米象抗性相关的基因片段序列,以便找到消灭方法。

很多人以为通过暴晒的方式可以杀死米象,但是米象是喜光,趋温的生物,所以这样做只会加速米粒中的米象孵化。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如今跨境电商如此发达,而大米和粮食这类,是严格控制出入境的。因为在大米内部可以隐藏了有害生物,会造成严重损失。2008年开始在中国大火的网红玩具薰衣草小熊,就在里面发现了害生物-米象(活体)、杂草种子-三角猪殃殃和链格孢属、镰孢属、芽孢杆菌属病菌等,所以后来被禁止入境。

那米粒中的虫卵对人体有害吗?米象本身没有病毒,也不会叮咬人体,如果在大米中发现成虫,通过筛子筛洗的大米还是可以食用的。被米象咬过的米粒表面颜色变暗,厚度变薄,经过淘洗会飘在水面上,弃去坏掉的米粒即可食用。至于藏在米粒内部的虫卵,对人体也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一旦米象在你的米袋里安了家,很快你就能够在墙壁和木质地板上见到它们的踪影,如果你在家里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个时候你就要意识到,米象已经占领了你家的米袋!

如果想要抑制米象的发育,可以存放在密封性好的米缸,另外,大米存放的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囤积2、3年的大米,你是不可能将米象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