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只想猥琐发育

1920年,持续数年之久的俄国内战已经走向尾声,布尔什维克战胜了主要的敌人,稳固了政权。

但新政权周围仇敌环绕,设想的世界革命也遥遥无期,新政权非常需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找到一个突破口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尚不成熟

现在首先要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需要时间

(图片:wikipedia)▼

热那亚会议

在资本主义国家看来,苏俄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与其将苏俄视为敌人,倒不如把苏俄拉回国际体系当中,这样既可以缓解此时欧洲的经济困难,也许还能影响苏俄使其重新转向资本主义。

毕竟干预了别人家的内战,还输了

(美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图片:wikipedia)▼

1921年,苏俄与英国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了苏俄是一个主权国家。此时的经济困难,特别是蔓延于国内的饥荒让苏联低下高傲的头颅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就援助问题进行谈判。英国觉得时机已到,正是将苏俄拉向资本主义的好时机,遂在各国之间积极活动准备召开国际会议。

时任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为了重建经济

巩固在国内的领导地位

起草了这次会议提案

(图片:wikipedia)▼

经历了许多波折,各国确定在次年4月10日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会议。

协约国本以为苏俄国内困难,在国际上也被孤立,稍微威胁一下也就服软了。谁知苏俄代表不仅拒绝偿还沙俄时代的欠债,没收的各协约国公司财产也一分不还,更是要求协约国为干涉苏俄内战赔偿。本以为是顺风局的协约国大失所望,给苏俄代表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承认前政权债务并归还没收财产,要么卷铺盖回国。

难以达成共识,结果惨淡收场

(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与会者)

(图片:伦敦国会档案馆)▼

在协约国看来苏俄虽然表面强硬,但妥协也只是时间问题,遂假仁假义地给苏俄代表3-4天时间向国内请示。谁知就在第二天中午传来了一个大新闻——德国和苏俄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两个在外交上与世隔绝的国家

在背后来了一手联合

(图片:德国联邦档案馆)▼

原来,在协约国给苏俄下最后通牒的同时,德国代表已经行动起来,毕竟苏德都是被协约国欺负和排斥的国家,自然要抱团取暖了。协约国发出最后通牒的次日凌晨,两边加班加点准备会谈,中午就愉快地签了条约,约定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苏联放弃德国赔款,德国也不要求归还没收的财产,还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

《拉巴洛条约》对协约国可谓是当头一棒,后者态度立马好了许多,重新交给苏联一方的照会提出“在给予苏俄援助的情况下要求苏俄承认战债”,但得到的答复是:“对俄国人民来说,任何不以实际利益补偿其让步的决议,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苏德越走越近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苏德两国摆脱了孤立的地位,开始了甜蜜的苏德“蜜月期“。

经济上,两国签订了《临时贸易协定》,两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大量德国商品进入苏联(1922年苏联成立,下文皆为苏联),德国货物一度占到苏联进口份额的30%以上。

鉴于当时苏联经济还比较困难,德国采用各种方式帮助苏联,比如提前预付一半款项从苏联购入30多万吨谷物,使苏联可以用此笔款项购买德国工业品。另一方面,德国企业借助苏联租让制在苏联建立大量工矿企业,苏联则趁机学习了不少先进技术。

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感到放心

同样对英法极度失望的苏德自然要互帮互助

(图片:Boleslav1 / wikipedia)▼

1924年后,大量美国贷款注入德国,德国经济迅速好转,对苏联出手也是越来越大方。

两年后,德国又在原来7500万金马克贷款基础上追加给苏联3亿金马克贷款,苏联可以用这笔钱向德国购买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德国也从苏联购入各种有色金属和石油。1924年到1928年,苏联和德国的贸易额扩大了两倍之多。

德国在喀山建的卡马坦克学校

虽然也允许苏联坦克军参与训练

不过只能是助手或者观察员

(图片:https://zen.yandex.ua/)▼

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经济大萧条就爆发了,德国经济受到重创。正在大搞“五年计划”急需各种机械设备的苏联则成了德国企业的救命稻草。

1932年,德国对苏联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了47%,德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将近一半出口到苏联,从1927年-1933年,德国一直是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苏联也趁此机会学到不少先进的技术,为日后的加速工业化打好了基础。

苏联原本的工业效率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了

但德国人是最擅长这些的

带来了设备和技术,助力苏联工业快速发展

(图片:wikipedia)▼

如果光从经济上来看,英美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也很密切,贸易额在1927年以前均在苏德贸易额之上,但唯有德国在军事上和苏联展开了密切的合作。

德国先在苏联秘密设立了“莫斯科中心”作为管理机构,接着将大量生产设备偷偷转移到苏联。比如克虏伯公司就在图拉建立工厂生产装甲车和大炮、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附近建立飞机制造厂。

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

也是德政府不能放弃的产业,贯穿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虏伯枪炮厂)

(图片:Brown Bros /wikipedia)▼

除了建工厂,德国还在苏联开学校来培养军事人才,比如1925年德国在苏联利佩茨克建了一所飞行学校,有上千名德国飞行员在此受训。同时苏联也为德国提供了试验新式武器的场所,可以说二战时德国空军主力飞机几乎都在苏联试验过。

德国因为《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组建空军

只能和缺技术又缺钱的苏联合作

(德国买的飞机停在利佩茨克)

(图片:德国联邦档案馆 )▼

日后德国许多划时代战术也在苏联提供的场地进行尝试,比如1927年后,古德里安将部分坦克运至苏联进行演习,其编写的演习大纲就已经体现了“闪电战”的思想。

德国建立军事院校同样向苏联开放,像利佩茨克飞行学校,德国就曾派60名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到此帮助训练苏联飞行员。讽刺的是,日后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二号人物戈林也在其中,并且在苏联工作一年半之久。

戈林作为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也去过苏联

不过丝毫没有被社会主义苏维埃感染

(图片:德国联邦档案馆)▼

军事技术上两国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德国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人数的80%,德国公司也与苏联签订了各种技术援助协议。对苏联在技术上的请求,德国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还在1926年送了4艘潜艇的设计图纸给苏联。

在苏联通卡化学气体试验场的德国工作人员

(图片:德国联邦档案馆)▼

双方的亲密合作为德国日后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苏联也从中获益颇丰。它成为了打开苏联外交困局的钥匙,至1925年时,苏联和除了美国之外的主要国家均建立了外交关系。

加入国联

虽然苏德处于蜜月期,但不代表两方没有矛盾。德国加入国联(全称为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类似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德国加入国联意味着被国际体系重新接受)就曾让苏联紧张了一阵子。

国际联盟就是一个美国总统提议建立

但美国不加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

(图片:Leonard Raven-Hill/ wikipedia)▼

1927年苏联与英国断交,以及随后苏联驻波兰全权代表被刺事件引起了苏联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和国联的制裁,德国试图站在国联立场上进行调和,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之后苏联也找准机会“报复”,如指控在煤矿工作的德国专家破坏社会主义政权,导致德国终止了一笔和苏联的大合同。

苏联在英国设了一个全俄合作社

表面负责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为实施间谍行动

被英国突击检查之后,苏英断交

(图片:https://comprosvet.livejournal)▼

不过苏德关系并没有因此破裂,双方在经济军事的合作甚至进一步深化,只是“蜜月”混入了一丝苦涩。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在德国混乱的经济形势和极端民族情绪的不断酝酿下,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夺取政权,在国内掀起了反苏热潮,并且直接停止了所有与苏联合作的军事项目,苏德“蜜月”终于宣告结束。

纳粹党的另一个称呼-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但骨子里是极端民族主义

认为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只配当牛做马

(图片:wikipedia)▼

蜜月的结束迫使苏联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此时,另一个正在为自己安全而担忧的国家——法国,成为了苏联改善自己外交处境的新的突破口。

1933年夏天,希特勒宣布德国将重整军备并且退出了国联,感觉安全受到威胁的法国决定开始拉拢苏联制衡德国,逼迫德国回到百年来两线作战的窘境中,有所收敛。

很多人其实低估了一战的影响

一战后德国虽是战败国,但沙俄瓦解、东欧一片狼藉

这种状况其实有利于德国与东欧国家的整合

但这一历史机遇被纳粹和二战所打断

对应到今天则是德国借助欧盟东扩以整合东欧▼

早在1932年,法国就与苏联签订了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约定不相互使用武力,缔约一方受到第三方进攻时不提供援助。德国退出国联的第二天,法国代表即向苏联全权代表提出缔结苏法互助条约,苏联最初表现比较冷淡,一者是希望迫使法国对苏联远东防务承担义务,二是当时苏联还对苏德关系抱有幻想。

可惜苏联有情,纳粹无意啊

(德国反共反犹宣传海报)

(图片:wikipedia)▼

很快,苏德关系彻底恶化,打破了苏联的幻想。特别是到1933年底,德日关系似乎越来越亲近,严重威胁到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他们不得不重视法国的建议,特别是加入国联的建议。

一贯以雅利安人种身份为荣的希特勒

还把日本人纳入其“名誉雅利安人” 的范围中了

(日本纳粹女)

(图片:wikipedia)▼

一开始苏联对加入国联也不感兴趣,而是更倾向于直接缔结互助条约。因为加入国联可能会要求苏联承担更多的义务,何况国联也一直是苏联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

但维护安全才是当务之急,而苏联前期正是靠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才生存下来。于是在同年12月19日,苏共政治局通过建立“集体安全”的决议,并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加入国联”。

得到消息的法国立刻开始就苏联加入国联展开了各项谈判,受阻于英国和东欧各国,谈判进行了数月之久,最终,苏联在1934年9月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五年后因为入侵芬兰而被驱逐出来了...

(苏士兵缴获芬军旗帜)

(图片:wikipedia)▼

加入国联的苏联摆脱了对德国依赖,开始尝试拉拢英法以及东欧各国抱团取暖,也就是建立所谓的“集体安全”,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

至此“欧洲外交的弃子”不仅成功的回到国际舞台,更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苏联的回归并没能成功制衡德国的扩张,数年之后,战争开始吞噬欧洲,包括苏联。

参考文献:

1.《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郑异凡

2.对二战前夕的德苏关系的几点讨论 严峻

3.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从集体安全到一国自保的历史考察 张盛发

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吴凡

5.苏联与魏玛德国经济关系初探 方可追

6.热那亚会议上苏俄与协约国间就“债务问题”的初步交涉 李鹏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shutterstock@Savvapanf Phot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