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波兰的互助条约为什么没能阻止希特勒发动战争?

1939年8月24日,希特勒下达了作战命令,准备闪击波兰,这场战争爆发原定时间点是1939年8月26日凌晨4点30分。但在25日,希特勒却突然取消了作战命令。因为这一天,英国与波兰签署了《英波互助条约》。该条约虽然措辞含糊,但明确表明若波兰遭到德国入侵,英国必须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支持和援助”。

条约签署的消息在当天确实震慑了希特勒,希特勒希望与英国重启谈判,他需要确认英国对波兰问题的最终态度。这时,英国外交部对希特勒的措辞显得强硬了许多:“我们准备好了参战,除非他(希特勒)准备好谈谈条件”。同时,英国战争部已在做战争动员,调动防卫部队及野战部队,伦敦的博物馆紧张迁移,大规模撤侨。

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强势让希特勒颇为不安。英国人希望以此逼迫希特勒妥协与和谈。但这时英国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英国人认为,保持战争及政治高压,可能导致希特勒政权崩溃。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为代表的保守党与希特勒政见不合,就在一年前他率领全体陆军高级将领集体抵制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到战争后期的1944年,贝克还组织刺杀希特勒,但未遂,遭后者处决。

英国人希望贝克如法炮制,像去年抵制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样阻止这场战争。他们甚至渴望最好的结局,即贝克或德国空军负责人赫尔曼·戈林元帅乘机发动政变,推翻希特勒政权。

其中一位保守派高官、最高统帅部负责战争经济和军备的托马斯少将,他向希特勒递交了一份经济与军事力量对比备忘录,希望元首悬崖勒马。备忘录显示,若与美英法爆发世界大战,德国在资源、经济力量及军力上都处于下风。

参谋长在8月27日向希特勒汇报了这一备忘录。后来托马斯回忆,希特勒看过备忘录后,“对世界大战的危险”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自德国与苏联结盟后,德国对波兰的战争只会是局部战争。

为什么保守党不在最后时刻推翻希特勒政权,以避免这场世界性灾难?

这个问题曾经出现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保守党成员的回答令不少人感到惊讶,包括贝克、哈尔德在内的众多高官在德波战争之前认为,“希特勒是绝不会打世界大战的”,因此他们无需设法推翻他。

甚至,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国务秘书在27日的日记中写道:“希特勒始终致力于发动一场局部战争”。

德国保守党和英国政要普遍盲信,希特勒最终会屈服,无非重启慕尼黑会议。反战派成员汉斯·吉泽菲乌斯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人都确信,为期一周的谈判即将开始。”

29日,英国驻德国情报发回来的信息是:“自从进军莱茵兰以来,此时希特勒在德国的声望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0日,英国外交部收到的情报称:“总理(希特勒)的态度在软化,要继续坚持,决不妥协。”

其实,上次保守党反战让希特勒颜面扫地,如今突然取消作战命令,更让其备受质疑。如果希特勒再次妥协,希特勒政权反而可能被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所抛弃,保守派进而得逞。

希特勒决意发动战争,但为何在最后时刻又愿意接受和谈?

为战争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吗?这一因素可以排除,希特勒原计划在26日发起进攻,如今已箭在弦上。更可信的理由是,希特勒在最后确认英国是否会出兵援助波兰。这将决定这场战争是局部战争还是世界大战,也将决定德国最终的胜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著名的瑞典商人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比尔格·达勒鲁斯。达勒鲁斯是德国空军负责人戈林的好友,他一直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试图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

25日瑞典商人达勒鲁斯向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表示,愿意调解英德矛盾。哈利法克斯伯爵以官方正在谈判为由,拒绝了他的协助。但官方的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

次日,即26日,哈利法克斯伯爵同意达勒鲁斯以私人名义从中斡旋。达勒鲁斯写了一份信给德国空军负责人戈林,表达了英国阻止战争的决心。这封信经戈林直接递交到了希特勒手上。达勒鲁斯后来回忆,希特勒看到这封信后对英国抱怨,“多次努力敦促开展与唐宁街的合作,但徒劳无益”。

之后几天,达勒鲁斯化身为信使来回在柏林与伦敦之间穿梭,张伯伦和希特勒都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底线。

理查德·奥弗里认为:“他(达勒鲁斯)是个非常规的使者,他的参与基本上只是把事情搞得更糟。”

为什么?

因为达勒鲁斯的积极斡旋造成了两个糟糕的错觉:

一是戈林对英国开放、和平的态度,让英国人误以为德国高层已经分裂,戈林有机会取代希特勒。战争爆发的前一天,即8月31日,德国成立了帝国国防委员会,戈林担任主席。英国人更加坚定了戈林将发动政变的判断。

二是也是最糟糕的是,官方的谈判被达勒鲁斯的私人斡旋替代,让希特勒误以为,英国已黔驴技穷、畏惧参战,对波兰的支持立场不够坚定。

所以,达勒鲁斯的加入,让希特勒达到了谈判的目的,即确认英国不会出兵。很可惜,希特勒误判了英国人的底线。

8月29日晚上7点15分,希特勒当面给了英驻德大使最后的答复。后者发现,希特勒的态度与前两天已完全不同。德国要求波兰将但泽和整个波兰走廊的领土划给德国,并让苏联参与解决波兰问题。同时,要求波兰政府明日派代表前来签约。

这不是和平的答复,而是“最后通牒”。

30日,双方做了一些无谓的挣扎。英驻德大使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差点拳脚相向。波兰驻德大使向里宾特洛甫确认是否还有谈判余地,但遭到拒绝。当天晚上,柏林与华沙之间的电话通信被切断。

31日,希特勒下达了“一号作战令”。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纳粹喉舌”戈培尔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戈林向他抱怨,战争可能扩大化。戈培尔在最后时刻向希特勒表达了这种担心,但希特勒对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凯特尔元帅等保证“英国不会干预”、“战争局部化”。

《“白色方案”指令》已经明确指出,政治当局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使波兰孤立,即把战争局限在与波兰进行。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