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四月,李世民在太极宫内埋下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夺得皇储地位,史称“玄武门之变”。关于此次事变,《旧唐书》上的记载非常隐讳含糊。
那么,导火索是什么?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626年六月,突厥犯边,太子建成建议派四弟齐王元吉北征,并调用秦王府的将领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随军出征,高祖李渊随即批准。
其实,李建成向来嫉妒秦王李世民的军功和威望,一直寻找下手的机会,想在和秦王在于昆明池饯行之时,埋伏军士刺杀他,事成后就上奏称其暴卒,对尉迟敬德等秦王府的将领也准备全部活埋。
不过,让李建成意料不到的是,李世民竟买通了他的下属---东宫率更垂王旺,并从王旺那里得到了这一消息。
秦王连夜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商议对策。
众人都劝秦王先发制人,但是他不忍骨肉相残,犹豫不决。众人再次列举舜躲避受其恶兄象唆使的父亲警雯迫害的例子,最终说服他随即采取行动。
而“太白经天”就成为这场政变的导火索。古人由于缺乏相关的自然科学认识,自古就有“神鬼之说”,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一般都存在着“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
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曾分别在六月初一与六月初三,出现过两次“太白经天”的天象。
傅奕向高祖李渊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高祖李渊听后大怒,认为这预示世民将谋反篡位,随即召秦王责问。秦王还是见过世面的,随即申辩说是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二人想谋害他,还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丑闻。
李渊听完大吃一惊,决定次日把兄弟三人一起召来当面“鞠问”。
实际上,在策反秦府的过程中,李建成把秦王府内的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主要参谋人才借各种理由驱逐,目的就在削弱李世民党羽的势力。
借突厥南下的契机,李建成将李世民执掌的兵权夺回,交与李元吉,导致双方弩张剑拔的形势进一步加剧。
不过,李建成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得到李渊的默许的。早在李渊登基不久,就册封李建成为太子,为了让李建成能治国安民,他可以安排很多国家要务大事给李建成,还曾下令“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
而当时的李世民,正忙于在战争,并没有在朝堂之上过于锋芒毕露,但也暗地用各种方法招贤纳士。
因此,李建成并没有感觉到李世民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方的矛盾仍处于可控状态。
到了武德五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开始白日化。于是,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开始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打压。这也直接导致李世民反击。
“太白经天”第二次出现之时,恰好出现在秦王李世民所掌握的地域范围内,如今已经无法探究实际天象是怎样的,不过这对于深信“天命所归”学说的民众看来,肯定有利于笼络人心,也有利于李世民借机说服身边的谋士,自己夺取天下是天意。
“太白经天”的出现可能只是巧合罢了,但却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是借“太白经天”为自己获得民心;其次,可以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申辩时间,尽管“淫乱后宫”之罪并无实据,但是天象是真实的。
说实在的,当时的李渊应该的确动了杀机,李世民转移李渊的注意力,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活动空间。
反过来,假如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他一定是输家。为求自保,也为借机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务必发动“玄武门之变”,且还要一举成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清晨。秦王带着长孙无忌等在玄武门埋伏。
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走到临湖殿时,突然发觉不对劲,立即掉转马头想逃回东宫。
秦王率人追赶,李元吉拉弓射向李世民,因恐慌,弓弦都未拉开,连射三箭不中。
秦王张弓还击,一箭射死李建成。
就在此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名骑兵赶到,射中李元吉所骑的马,李元吉坠马。
而李世民的马也受到惊吓逃进树林,被树枝绊倒,被赶到的李元吉夺下弓箭勒住脖子。
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
当时东宫和齐王府二千多精兵闻讯赶到,猛攻玄武门,局势危然,尉迟敬德连忙出示两人首级,这些军士见主人被杀,立即溃散而去。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进宫保卫高祖李渊。
原定当天早上要亲自询问三兄弟以判定是非的高祖李渊,突然来了兴致,正在后苑海池的游船上赏景。
当他看到手持长矛、一身甲胄的尉迟敬德闯进来时,李渊着实吃了一惊。
敬德立即向他报告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现在大臣们劝他将国事交给秦王处理。
李渊只好亲笔写了敕书,命令诸军听从秦王号令。
此时,秦王赶来与李渊见面,父子抱头痛哭。
李渊又颁发诏书,立秦王世民为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十个儿子均以谋反罪处死。
两个月后,高祖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提前登上帝位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