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兴奋剂: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2016年8月6日里约奥运会,孙杨在4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0.13秒之差输给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赛后的采访中,霍顿称孙杨为“嗑药骗子”,孙杨也因此被推到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在网民注意力集中于8月13日孙杨霍顿男子1500米自由泳比赛再战时,12日,中国泳协的一则声明,让兴奋剂再次被放到台面上,成为不得不说的奥运话题之一。

中国泳协声明称,年仅18岁的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陈欣怡尿检呈阳性,她在8月7日里约奥组委实施的赛内兴奋剂检查中,被查出A瓶氢氯噻嗪阳性。氢氯噻嗪是一种利尿剂,这是一种增加排尿的药物,在体育运动中常被用于迅速减轻体重,或是降低尿中含有禁用药物的浓度逃避兴奋剂检查。

从里约奥运开始前的俄罗斯奥运军团遭大规模禁赛,到中国游泳新星陈欣怡尿检阳性。谈之色变的“兴奋剂”到底为何物?

一、历届奥运会中的兴奋剂身影

公平竞赛是奥林匹克宪章奠定的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原则之一。自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于1896在希腊举办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指引着运动员去突破自我。然而,随着体育商业化的不断深入,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让少数运动员深陷兴奋剂的漩涡,兴奋剂成为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生的“肿瘤”。

1968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在第十九届奥运会中开展兴奋剂检测工作,由于技术手段等原因,检验人员对当时常用的“大力补”等兴奋剂毫无办法。因此整个奥运会期间,仅检出一例违禁药物事件——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成为奥运史上被查出的兴奋剂违禁第一人,他服用的违禁药物只是过量的酒精。

图一

使用兴奋剂的黑幕开始公布于众,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二、兴奋剂的演变

兴奋剂是指违反医学道德和体育道德,用来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和方法。也就是说兴奋剂不仅仅是指禁用药物,还包括禁用方法,比如血液回输。

兴奋剂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见图二:

图二

1968年,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禁药种类仅有8种,到2016年,禁药的数量增长到300余种,见图三:

图三

可怕的是,这也是一份一直在增加厚度的禁药列表。

1968年反兴奋剂运动刚开始时,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违禁药物为四大类,随后逐渐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九大类。分类基本按照物质的药理作用,见图四:

图四

三、兴奋剂的危害

兴奋剂的种类不同,其功用也不相同。有的可抑制和减轻疼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有的可以增加心率、肌肉血流量、肺通气量,从而提高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加强能量代谢;有的可以增加肌肉块头和力量,有助于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从而提高速度和耐力等等。

图五 促红细胞生成素进入人体过程

从医学角度上讲, 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健康极其有害, 有些危害甚至是终生的, 不可恢复的。含有兴奋剂的各种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超常体力的支出和精神负荷会给机体带来损害, 使身体能量储备过量消耗、 恢复期延长、 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造成极度衰竭死亡。例如类固醇对人体的影响,见图六:

图六

但需要消除的一个偏见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被反兴奋剂组织所禁用的药物,在生活中肯定也没有什么合法的用途。但实际真相却是:兴奋剂被反兴奋剂组织列入“禁用药物”名单的物质,只是因为它们有被运动员滥用,从而有破坏体育公平的可能性,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应用并无关联。例如害得孙杨被禁赛三个月的曲美他嗪,就是心内科常用药物,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四、反兴奋剂的艰难之路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奥委会针对兴奋剂泛滥的严峻现实,率先开始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开展反兴奋剂斗争。国际反兴奋剂斗争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见图七:

图七

第一阶段是从1968年至1988年,基本上是国际奥委会单打独斗;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至1998年,各国政府开始参与反兴奋剂斗争;第三阶段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领导下的全球反兴奋剂新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90年代,兴奋剂的新品种、新方法不断出现,兴奋剂检测技术又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检测出运动员正在使用的新型兴奋剂。国际奥委会也因利益冲突而在领导世界反兴奋剂斗争上受到质疑。

国际奥委会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开始采取了一项有力打击兴奋剂的措施。当时国际奥委会决定,每届奥运会的样品将被保留8年,一旦有成熟的检测新方法便可以随时重新检测样品,增加反兴奋剂威慑力。从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始,样品保存时间被延长至10年。2015年新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正式将10年条款纳入规程。一般的兴奋剂检测流程为,见图八:

图八

从1985年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30多个相关法规,最高级别的有《体育法》,行政法规有《反兴奋剂条例》,部门规章有《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和大量的反兴奋剂规范性文件。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兴奋剂的检测就像是跟在兴奋剂后的猫,正如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吴侔天所说:“猫一定是在老鼠后面跑的,不可能猫跑在老鼠的前面,老鼠追猫。”能肯定的是,一旦查出兴奋剂使用迹象,被剥夺的不仅是象征荣誉的奖牌,还有个人被尊重的权利。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