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此人,台湾在康熙时就被丢弃出大清版图

郑氏降顺,清朝成功收复台湾,而这时侯台湾去留,成为清廷热议之事。

▲康熙在位期间,成功收复台湾

有人“议迁其人,弃其地”,连一向支持进剿台湾郑氏政权的内阁学士李光地也主张丢弃台湾,奏称“台湾隔在大洋之外,声息皆不通,小有事,则不相救使人冒不测之险”,“应弃”,“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有,亦听之”。施琅坚决主张守台、留台,郡县其地,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特上《恭陈台湾弃留疏》,逐一批驳弃台说之荒谬论点,详尽阐述留台、守台的必要及任官设兵的办法。

“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查明季设水澎标于金门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然其时中国之民潜至、生聚于其间者,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

“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将此地税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络土番,招纳内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为海逆郑成功所攻破,盘踞其地,纠集亡命,挟诱土番,荼毒海疆,窥伺南北,侵犯江浙。传及其孙克塽,六十余年,无时不仰廑宸衷。”

▲李光地,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黄、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凛天威,怀圣德,纳土归命;此诚天以未辟之方舆,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岂人力所能致?”

“夫地方既入版图,土番、人民均属赤子。善后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使渡载不尽,苟且塞责,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实繁有徒,和同土番,从而啸聚,假以内地之逃军闪民,急则走险,纠党为祟,造舟制器,剽掠滨海,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固昭然较著者。”

“甚至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蛊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乃海外所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赏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澎湖,一守兼之。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况昔日郑逆所以得负抗逋诛者,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师,往来有阻。今地方既为我得,在在官兵,星罗棋布,风期顺利,片帆可至,虽有奸萌,不敢复发。以斯方拓之土,奚难设守,以为东南数省之藩篱。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陆续汰减,以之分防台湾、澎湖两处。”

“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通共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例。在我皇上优爵重禄、推心置腹,大小将弁,谁不勉励竭忠!然当此地方初辟,该地正赋、杂饷,殊宜蠲豁。见在一万之兵食,权行全给;三年后开征,可以佐需。抑亦寓兵于农,亦能济用,可以减省,毋庸尽资内地之转输也。”

“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唯去留之际,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于前代,何等强盛,当时封疆大臣,无经国远猷,矢志图贼,狃于目前苟安为计,画迁五省边地以避寇患,致贼势愈炽而民生颠沛。往事不臧,祸延及今,重遗朝廷宵旰之忧。”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

“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余,衰老浮生,频虑报称末由。熟审该地形势,而不敢不言。盖臣今日知而不言,至于后来,万或滋蔓难图,窃恐皇上责臣以缄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当此地方削平,定计去留,莫敢担承,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此疏说服力极强,赢得了议政王大臣等人支持。《康熙起居注》第1127页载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辰时,上御乾清门听政,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毕,“大学士、学士以折本请旨:福建提督施琅请于台湾设总兵官一员、副将一员、参将二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镇守其地。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准行。”

“上顾汉大学士等曰:尔等之意若何?李霨、王熙奏曰:据施琅奏内称,台湾有地数千里,人民十万,则其地甚要,弃之必为外国所踞,奸宄之徒窜匿其中亦未可料,臣等以为守之便。上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尔等可会同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再行确议具奏”。

《康熙起居注》第1129页又载:“明珠奏曰:前为台湾二事所降谕旨已传与议政王、大臣及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公同详议。议政王等云,上谕极当。提臣施琅目击彼处情形,请守已得之地,则设兵守之为宜。”康熙批准其议。

▲最后荷军向郑军投降,成功收复台湾

根据皇上批示,随即设立台湾府及其辖属的凤山县、诸罗县、台湾县,设知府、知县等官。又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驻台湾,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湾府的第一任知府由泉州府知府蒋毓英移任。康熙重赏统一台湾的大功臣施琅及从征将士,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十日,下谕授施琅为靖海将军,靖勇侯。

“谕吏部,兵部,向来海寇,窜踞台湾,出没岛屿,窥伺内地,扰害生民,虽屡则剿抚,余孽犹存,沿海地方,烽烟时警,迩者滇黔,底定,逆贼削平,唯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爰以进剿方略咨询廷议。咸谓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朕念海氛不靖,则沿海兵民,弗获休息,特简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相度机宜,整兵进征。”

“该提督忠勇性成,韬钤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势,力任克期可奏荡平,遂训练水师,整顿战舰,扬帆冒险,直抵澎湖,鏖战力攻,大败贼众,克取要地,立奏肤功,余众溃遁,台湾慑服兵威,乞降请命,已经纳土登岸,听候安插。自明朝以来,迩诛积寇,始克殄除,濒海远疆,自兹宁谧,此皆该提督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

“施琅着加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以示酬庸。前进剿云南官员曾各加一级,兵丁赏赉一次,顷因该提督所统官兵,出海进剿,勤劳堪念,已经照云南例,加级赏赉,复思官兵远抵海疆,冒险剿寇,非滇黔陆地用兵可比,在事官员,着再各加一级,兵丁再赏一次,以示特加优渥至意”。

▌摘自《清朝兴亡史》,周远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授权合作稿,点击可了解「投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