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豹活动范围上移,会严重影响雪豹?

我国有两种“豹”的知名度很高,分别是雪豹和金钱豹,金钱豹也就是国际上常说的花豹,在动物学分类里面,真正能够称之为豹子的动物,也就只有花豹,雪豹、猎豹、美洲豹等都不能称之为豹子。

雪豹是一种喜寒的动物,主要生活在雪线附近,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周边辐射地区,是非常珍贵的猫科动物,另外,我国也是世界上野生雪豹数量最多,栖息地最广的国家,没有之一。

金钱豹与雪豹,原本两种不太相干的动物,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面,却因人们的一个发现被频频联系在了一起。

2016年,人们在四川贡嘎山同一处地方,先后拍到了金钱豹与雪豹的身影;

2020年,人们梳理丁青县怒江河谷区域的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也发现了金钱豹与雪豹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此外,三江源等地区亦有类似的发现。

其实这一现象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原本活动区域没有交集的两种大猫,如今的活动范围有了重叠,很多人担心,金钱豹的到来,会不会对雪豹造成重大的影响?体型更小,实力更差的雪豹,会不会被金钱豹排挤,甚至是捕杀?

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理论上雪豹与金钱豹虽然都能称得上是大猫,但两者的体重差还是较大的,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金钱豹,多为印支豹,少量为华南豹、华北豹,在豹子所有亚种里面,体型不算很大,多数体重集中在33-57千克之间,但相较于雪豹来说,算是较大的了,一旦发生争斗,优势方必然是金钱豹。

但现实中金钱豹的到来,是否就一定能严重影响雪豹呢?并不见得,起码目前来说,乃至未来十几年间,金钱豹对雪豹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气候因素推动林线上移,金钱豹活动范围发生变化

为什么金钱豹的活动范围会与雪豹的活动范围发生重叠?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全球气温升高,使得林线上移,让原本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地带的金钱豹,来到了雪豹栖息地的边缘。

全球变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森林、焚烧化石燃料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能够穿透这些温室气体,同时这些温室气体又能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去的红外线,然后重新释放,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升温。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面,青藏高原一带的温度已经上升了3摄氏度,或许在人们眼中这3摄氏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对于全球生态系统来说,影响却相当严重,气候变化不仅会改变降雨量的分布,水源的分布,甚至会对当地植被分布及构成重新洗牌,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

雪豹最主要的栖息地就是青藏高原一带,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它们已经呈现出了往更高海拔迁徙的趋势。

也正是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等森林的林线上移,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物种有了接触的可能。

历史上我国有着大量的金钱豹,其分布范围、个体数量甚至比老虎还要多,但是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短短的几十年,我国90%以上的金钱豹都消失了,只有在一些植被较为原始,人类涉足不深的山区里面,还存有少量的豹子。

好在最近的20年时间里面,受益于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动物保护的力度,全国所有金钱豹栖息地里面的豹子,都呈现出了种群增长的趋势,多地的豹子,数量逐渐多了起来。

雪豹多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区里面,它与金钱豹的关系就像是“上下铺”,一个住在高海拔的山区,一个住在低海拔的林区,原本互不侵犯,金钱豹也缺乏向更高海拔地区扩散迁徙的条件。

但随着林线上移,使之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金钱豹能够顺着森林系统来到原本只属于雪豹的领地,而全国多地拍摄到的雪豹与金钱豹“同框”照就是最好的证据。

金钱豹与雪豹或打破“祖先订下来的规矩”

其实在历史上,金钱豹的栖息地与雪豹的栖息地,在大环境上一直以来都有着较大的重叠,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国一些科学家们在对卧龙地区大熊猫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时就发现了雪豹,事实上雪豹与大熊猫在四川岷江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里面,和平相处了几百万年。

历史上的金钱豹与雪豹的相处模式,与大熊猫和雪豹的相处模式很像,我们能够在垂直分布上找到答案,只是相对于大熊猫来说,在大范围内,金钱豹与雪豹的栖息地重合面积更广而已。

在东北虎的生存区域里面,生活着两种知名度较高的熊,分别是棕熊和黑熊,在我们的印象中,东北虎捕食的熊类总是黑熊,但是你知道吗?在理论上,东北虎与棕熊见面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与黑熊见面的机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东北虎与棕熊都喜欢在较低海拔的林区活动,而黑熊则喜欢在较高海拔的山地,这就意味着它们在微生境上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再来看看金钱豹,盘踞在林线以下拥有较多植被覆盖的地带,而雪豹,则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雪山及裸岩地带,双方在栖息地的类型上选择不同,所以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金钱豹与雪豹一直遵循着和平共处的模式,双方谁也不会侵犯谁。

不过随着气温升高、林线上移,双方所遵守的“规矩”被打破,气候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林线分布,也改变了金钱豹的活动范围,让原本处于“下铺的兄弟”,往“上铺”探出了头,这就意味着从此它们不仅仅在横向大环境上的生境有重叠,在纵向垂直分布的微生境上也有了一定的重叠,而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里面的两种大猫,对猎物的喜好是较为相似的,因此难保它们不会发生冲突。

有人说金钱豹的捕食策略总体上与虎相似,都离不开植被的遮蔽,但事实上金钱豹的适应性要远远大于虎,这点我们看非洲的稀树草原、伊朗的高原,金钱豹在疏林环境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这就表明即使是在林线附近植被较少的地带,金钱豹的生存能力,依然不会差,这对雪豹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原本双方所共同维持的平衡,就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被打破。

重叠区域位于领地边缘,对双方的影响不大

人们的担心没错,但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毕竟目前来说金钱豹与雪豹活动区域的重叠,只是在双方领地的边缘,而且即使未来随着林线的上移,雪豹所呈现出来的趋势也是往更高海拔的地方走,即金钱豹一步步逼近,雪豹一步步后撤,基本上双方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

金钱豹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林线以下的低海拔地区,雪豹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林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而中间的林线层就是双方活动区域的边缘,日常的捕食及绝大多数活动,都不会在这种边缘地带进行,只有在巡视领地的时候,会偶尔来到这些区域。

金钱豹与雪豹作为食物链顶层的捕食者,对活动区域的面积有着较高的需求,2008年蒙古国一些研究者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追踪了16只雪豹,最终得出了雄性雪豹的活动范围大约是200平方千米,雌性雪豹的活动区域是120平方千米。

由于金钱豹的生境位于植被覆盖较多的区域,这里的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所以金钱豹所需的活动范围会比雪豹少,我们参考一只华南虎所需的领地大约为70平方公里的森林,因此金钱豹所需的活动范围只会比这少。

现存的捕食者大多都具备机会主义,在猎物较为丰富的季节,无论是金钱豹还是雪豹,其活动范围都会明显缩小,只有在猎物较为匮乏的季节,才会将寻找猎物的范围扩大至领地的边缘。

比如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猞猁,在欧洲兔子较为丰富的季节时,因车祸死亡的猞猁数量很少,而当兔子较为匮乏的季节时,因车祸死亡的猞猁会明显增多,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当兔子密度减少,猞猁会搜寻更大的范围以获取食物,这就增加了横穿马路的次数,从而增加发生车祸的风险。

不过就近十年的时间来说,受益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野生有蹄类动物数量正在增多,所以如今的雪豹及金钱豹,并不怎么会为了食物而忧愁。

虽然雪豹不敌金钱豹,但基于一些方面上的考量,一般来说,金钱豹不会与成年的雪豹发生冲突,比如美洲狮,就被人们观察到“食物共享”的现象,这是一种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的社交方式,美洲狮在进食的时候,之所以愿意让同类吃自己捕获的猎物,主要是因为驱赶同类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共享食物所带来的损失,因此美洲狮在进食的时候才允许同类靠近,甚至是一起吃。

事实上在老虎、猞猁、豹子的身上同样观察到此类现象,所以基于独居猫科动物的共性上面分析,即使金钱豹与雪豹在边缘地带相遇了,它们更多的情况还是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就走开了。

雪豹的主场是裸岩地带,金钱豹生存无力

动物的种间竞争除了直接表现为争斗之外,还体现在食物等生存资源的竞争上面,那么金钱豹的到来,会不会对雪豹形成威胁呢?

说不会那是骗人的,毕竟同一生态位上的食肉动物,总是存在一定竞争的,现实中也可能发生一些小摩擦,但研究小概率事件或者个例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雪豹最大的主场在裸岩地带,而在裸岩地带上,金钱豹生存无力。

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里,雪豹已经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环境,它拥有厚厚的皮毛,能够帮助它抵御风雪;长长的尾巴,使它能在裸岩上急速奔跑仍然保持平衡;最主要的是雪豹拥有高度发达的调节呼吸、分配血液的技能,即使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活动,这些都是金钱豹所不具备的。

我国金钱豹的生活环境与虎类似,捕食时需借助草木的掩护,而青藏高原一带的高山里面,植被覆盖率较低,更多的是常年积雪,只有在夏季短短的几个月内大雪会化掉,露出岩石,一旦金钱豹进入这类地形活动,厚厚的积雪会让脚掌更小的它深陷其中寸步难行,锋利的岩石会割破它的脚掌,所以在裸岩地带上,金钱豹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雪豹。

金钱豹不会贸然进入裸岩地带,同样的,雪豹也不会进入森林生态系统里面生活,首先且不论它能不能适应低海拔的环境,单单是伪装捕食这件事情上就不过关。雪豹白底黑斑纹的毛色伪装,能让它很好地隐藏在拥有积雪的岩石地带里面,但是在森林中却很显眼,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雪豹躲在岩石下,静静地等待岩羊等猎物靠近,待时机合适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最终捕获猎物。

所以雪豹裸岩地带是雪豹的主场,金钱豹生存无力,而森林环境是金钱豹的主场,雪豹同样生存无力。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境缩小,才是雪豹最大的威胁

其实金钱豹出现在了雪豹领地的边缘,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它给雪豹带来的威胁或者影响,而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雪豹的生存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面,气温升高影响的主要是北极熊、企鹅等生活在极地的物种,却很少想到活在世界屋脊的雪豹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影响。

雪豹是高原岩栖物种,它的皮毛能够抵御严寒,却防不住酷暑,所以在夏季白天太阳直晒的时候,它往往会躲在岩石中休息,而全球升温,正导致这些积雪慢慢消融。

2016年的时候美国一些科学家利用电脑建模技术,模拟了从地球最后一次盛冰期,到2070年间雪豹栖息地的变化,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气候时期,雪豹的栖息地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总的来说呈现出了扩张、缩小、破碎化,并且随着气温升高,雪豹栖息地的破碎化现象只会更加严重。

另外,根据模型的变化趋势,科学家们发现在未来气候变化时,喜马拉雅山系上大约65%的雪豹栖息地会消失,青藏高原将会是雪豹最后的庇护所。

很多人觉得威胁雪豹生存的最大因素,应该是偷猎盗猎,虽然在中亚一些国家里面,这的确是目前来说对雪豹危害最大的,但是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2018》数据来看,全球60%的雪豹栖息地位于中国,而我国对雪豹的保护力度非常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无论是保护措施及方式,还是民众意识提高等方面来说,做得都比较好,祁连山一带的雪豹密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1只每平方千米,到2015年评估时,已经上升到了3.31只每平方千米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我国的努力,加上12国共同签署了“比什凯克宣言”,所以目前及以后来说,偷猎盗猎并不会成为威胁雪豹生存的主因,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威胁雪豹生存的最大因素正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栖息地缩小、破碎化严重,如果真如美国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那么就只有35%的雪豹栖息地还算比较乐观。

(关注我,了解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