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扁夫差后惨败于艾陵之战?吴齐“海战”告诉你啥是天时不如地利

春秋时期每一个有野心的国君都会想要称霸中原,虽然这个目标需要很多步骤,但是既然完成一个步骤以后,那自然就要再完成下一个步骤。前494年:吴越会稽山之战结束以后越国已经成为了“附属国”,那么这时候只需要再修通“邗沟”这条运河就可以出兵“北伐”齐国。等到前486年“邗沟”完工以后,吴齐艾陵之战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那么本土作战的齐国为什么会把战场定在艾陵?艾陵又到底在哪里?在回答这些问题前,还是同样先让我们先来看下这次吴国的对手齐国在与吴国开战前都干了些啥。如果说吴国的发源地是在苏南平原,那么齐国的发源地就是在鲁北平原,而自齐桓公时代起,齐国对外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内也不断开发着国都临淄,直到艾陵之战爆发前,西至黄河,东临大海,南至泰山山脉的广大区域都已经成为了齐国的领土。

▲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临淄复原图

▲博物馆内齐桓公像

只不过,春秋时代的中后期的齐国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处于四战之地,还陷入了内乱(齐国正遭遇田氏代齐),尽管齐国此时大不如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当吴国崛起后,夫差第一次面对了在他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为此,夫差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他把选定的目标定在了齐国东部的胶州湾这个天然良港,因为占据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吴国绕过齐国的长城防线,从齐国的侧后发动进攻,所以当夫差发兵打过来的时候,中国史料中第一次出现了“海战”,只不过此战中吴国惨败,那为何夫差即位以来从没吃过败仗的吴军会惨败呢?

▲邗沟走向示意图

分析下吴齐海战中吴国为什么输。吴国虽然修了邗沟,可以走从邗沟的北端入淮河再东出入海再北上入胶州湾的路线。比起直接走长江入海的路线要近的多。但是不管怎么说,长江、淮河都是属于内河,出了海就是条纯海上的路线,但是从来没有经历过长途海上航行、海上交战的吴国水师,从军队作战能力来说此时远称不上是支“海军”。特别是在进攻齐国的沿海路线上,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力,更没有人懂得修建专门的“海军基地”。反观在胶州湾已经经营多年的齐国,在东部临海地区有着经营多年的“海军基地”,所以毫无海上补给能力、又没有真正经历过海战的的吴国“内河水师”面对有着“主场”优势,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的时候会无功而返,乃至战败其实并不意外。好在此次吴军的战败,对吴军来说并没有“伤经动骨”,甚至可能还不需要修养。因为很快在第二年,夫差出动了将近十万军队,正式向曾经的霸主齐国,发出了挑战。

▲齐长城与海战交战区域示意图(这张图所标的长城线应该是战国时期修建,春秋时齐长城仅修了防范鲁国的西面一部分)

而当齐国在海战中做到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等到吴军不久之后再次发兵的时候,齐国可以选择的拒敌方式有2个:

1.在齐长城与吴军长期对峙,最大程度利用本土作战优势,与吴国拼后勤补给,但问题是吴国通过邗沟运河,将后方与前线相连接,又有船队运输,而齐国却没有运河,只能靠人力。

2.继续“拒敌于国门之外”,除去后勤补给的因素不说,还有2个很大的因素:一是内乱。二是多年征战,国中早已疲惫不堪。正因为如此才更不能让战争旷日持久的拖下去。

所以,齐国依然选择了在“国门之外”与吴军决战。但是这次夫差学起了阖闾在柏举之战中联合唐国、蔡国做“带路党”,因此,他也联合了鲁国、莒国这样的“同盟国”。通过这样的外交手段,吴军直接越过了鲁国的国都:曲阜。而曲阜所在的位置就在泗水南岸,到达这个位置以后再朝北面走就进入了齐国边境。

▲鲁国、莒国的位置

最终,吴齐两军在艾陵相遇。这个地点位于泰山以南的山脚下,也就是泰安与莱芜交接的地方,属于标准的丘陵地带,这里的地形与吴国本土的丘陵地形相类似。如果联想到吴军有着柏举之战在丘陵地带用步兵击溃楚国战车的先例,那么这种地形对于吴军来说无疑是自己的“主场”,而对手齐国不仅还停留在战车时代,且民心向背,军心不稳,在所以战役结果,自然是齐国惨败。曾经的霸主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回复过来,等到再次崛起时已经是战国中期孙膑的时代了。

▲双方作战区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