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国父”,这一词意义重大,对于巴基斯坦而言,阿里真纳可谓一国开创者。可实际上,“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名称并非真纳所创,他的贡献在于倡导巴基斯坦的独立,并成为该国的最高领导人。
历史上,阿里真纳颇具争议,有人说他是割裂印度的“分裂者”,有人说他引导了一个国家的独立与未来。身为伊斯兰国家,这是巴基斯坦突出的特点,早年间,阿里真纳并未主张穆斯林独立,只要求印度留给穆斯林自治权、选举权,毕竟信仰不同,也是为了平衡与印度教徒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巴基斯坦独立后,阿里真纳也曾为印度做出贡献,维护团结,那么,纵览阿里真纳一生,他是如何做到巴基斯坦独立?又该如何评价他?
出生于穆斯林家庭,接受自由主义的教育
1876年,阿里真纳出生于卡拉奇,一个穆斯林家庭中。父母都信仰伊斯兰教,真纳也受到影响,从六岁开始,他就先后在信德伊斯兰学校、卡拉奇教会中学习。16岁那年,阿里真纳进入孟买大学,潜心学业,同年远赴英国,于伦敦林肯律师学院攻读法律。
在这里,真纳博览群书的同时,也深入研究了英国制度,他时常去威斯敏斯特下议院旁听议员讨论,有时也去海德公园厅听公开演讲,这些经历让他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1895年,阿里真纳取得律师资格,次年返回印度。
回国后,阿里真纳极力反对穆斯林联盟的教派政策,反对使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了团结两个民族,他加入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开始出入于各种活动,参与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
1930年,穆盟领袖伊克巴尔在会议中提出以下建议:联邦制度下,伊斯兰国家拥有独立主张。可阿里真纳并未认真看待,后续他的学生又将独立提起,他依旧不以为然,甚至斥责“这是不可实现的美梦”。
面对差异巨大化的不同民族,阿里真纳决心独立
可历史滚滚向前,阿里真纳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提到另一位人物,印度圣雄“甘地”,当时,甘地推崇使用印度教教义,来领导国大党的独立运动,这让阿里真纳极度不悦,后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更让真纳拒绝,强烈的印度色彩下,他所代表的穆盟与国大党渐行渐远。
其实也能理解,当年一战结束后,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穆斯林信众仅占1/4,印度教徒人口数量庞大,是其3倍左右,财富、社会地位的影响力更是超前。早在印度独立前,在穆盟中新的担忧就已出现:倘若印度得以自治,面对强大的印度教徒集体,穆斯林说不定会沦为新的牺牲品。
后续到1932年,为了争取权利,穆盟代表在伦敦参与了圆桌会谈,最终与对方均未达成一致。在以印地语为国语,以国大党党旗为国旗的背景下,穆斯林得不到丝毫社会上的尊重。就给了阿里真纳沉重一击,多年想要团结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努力仿佛白费。
1937年,伊克巴勒给阿里真纳写信,首次提出“巴基斯坦”的概念,真纳最终接受。
1940年,阿里真纳提出“两个民族理论”,强调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差异巨大,印度的民主体制无法容纳两者同时发展。实际上就是号召独立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成功独立,阿里真纳成为“国父”
二战之后,许多强大的西方国家遭到重创,地位摇摇欲坠,英国便是其中之一。甘地与阿里真纳会面,希望劝说他,避免国家分裂,可真纳已是十分坚决:“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巴基斯坦的建立”。
1947年6月,经印度末代总督转告,英国政府将于8月将政权移交,这里已标明两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同年8月,阿里真纳和几位亲信搭乘飞机前往卡拉奇,宣布巴基斯坦正式独立。
对于新生的国家,真纳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一开始主张公民自由化,大家人人平等,信仰、习俗上都可自由,但这却遭到了反对,民众都说巴基斯坦正是由于穆斯林的力量而聚集,此时倡导自由,尚不逢时。
可惜的是,建国后仅仅一年,阿里真纳就因病情恶化逝世了,享年72岁。虽从实际上说,巴基斯坦的确是从印度分裂而出的部分,阿里真纳的做法也十分矛盾。但这却不能成为批判他是历史罪人的原因,在复杂环境影响下,他才与印度背道而驰,他也担得起“国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