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冬,烧炭烧煤烧柴都是妄想吗?


隋风《古人过冬主要靠熬,烧炭烧煤烧柴都是妄想》

对古代中国北方的普通民众而言,在漫漫寒冬里取暖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古人所能拥有的取暖燃料种类有限,无非是木炭、煤和薪柴。木炭取暖体验最佳,但价格昂贵,一般只有皇宫、官府及富贵人家才用得起。煤进入日常生活,始见于北宋的东京汴梁,当时被称为“石炭”。但北宋对煤实行政府统一售卖。比如宋徽宗时,“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朝廷大获其利。这种专卖政策,往往导致煤价高昂。

直到清朝中后期西洋采煤机械引入后,北京城的普通民众才有了在冬天烧煤取暖的机会。据清人筆记,京师“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

可惜因清廷一再限制民间开采煤矿,“小户人家热炕头”的现象即便在晚清的京城也并不普及。清廷限制开矿。

一是担心采矿破坏风水

二是防范人员聚集造反。

不过,由政府督办并缴纳重税之后,也是可以在指定地点开采煤矿的,但所采煤炭,20%作为税收上缴政府,40%由政府低价收购,剩下的40%才能在市场上自由贩卖。如此相当于大幅提升了煤炭的开采成本,抬高了煤炭价格。

普通民众烧不起炭、煤,能烧的就只剩下木柴、秸秆和杂草等“薪柴”了。遗憾的是,缺少柴薪是古人的生活常态。比如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便见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长年惟吃冷菜”。日常生活中连“煮羹”的燃料都缺,自然也谈不上在冬天烧柴取暖了。这也是缺柴少薪成为历代普通文人重要哀咏主题的缘故所在。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