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为何现今南方多而北方少
祠堂是同姓族人祭祀本族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封建社会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宗法基础。可到了后来,祠堂的身影却渐渐消失在北方,出现了北方少南方多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首先是地理环境变动的影响。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水灾的后果是导致“漕堤崩溃”,村落被淹,人口迁移,原本兴建好的祠堂自然也毁于一旦了。而人口的迁移又导致原有的宗族结构瓦解和崩溃,修建祠堂的观念也由此淡化。
其次是戰乱,北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夺之地。据史载,曾活动于华夏大地上的民族共有约150个之多,而其中极具战斗力的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粮食,他们不断向南扩张,因此北方多战乱。战乱导致的是生产力的被破坏和建设的被摧毁,祠堂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再次是受清末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在义和团运动中,人口流动增多,渐渐地,同姓的内聚力减少,宗法的吸引力降低,祠堂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主要活跃于北方,所以对北方影响大。
最后是海外华侨的影响。在古代后期,南方相比北方较为开放,东南地区曾出现大规模的“下南洋”浪潮。国人去到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下了一份家业。基于故土情结,这些华侨大都对宗族祠堂文化心生敬畏,出钱出力保护祠堂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南方祠堂大都保存完整,至今里面仍香火缭绕。
作者:瑞秋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