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诗中说“浴兰汤兮沐芳”,意思是在洗澡水里煮上兰草,人浴其中,洗了之后周身会散发香气,可见当时沐浴已经很讲究。唐、宋时,称端午为浴兰节,人们在这一天,有用兰草洗澡的习俗。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洗澡沐浴的生活习俗。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只能到河边湖边洗澡,在清洗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上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这就是原始的“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不仅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这就是古代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秦汉之时,人们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日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整洁。
古人讲,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汉代,皇家浴池中也常用香汤。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谈到,成帝皇后赵飞燕洗澡用的是“五蕴七香汤”,她的妹妹赵合德人宫被封为婕妤,亦颇受专宠,洗澡用的是“豆蔻汤”。
唐玄宗李隆基在陕西临潼骊山造华清池,以沉香在池中砌成假山,为贵妃杨玉环洗浴专亭。不仪画家笔下有了《出浴图》,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宋徽宗的宠臣杨戬,权倾一时,家中建一豪华浴池,他喜欢独自一人人池沐浴,可沐浴可游泳,看来他很会享受生活。在杨戬之前,权贵建有私人游泳池的不乏其人,《新五代史·雷满传》载,唐末朗州雷满在自己府中开凿了一个很深的池子,有客人来访,就在池邊设宴,酒酣之际,将酒杯扔进池中,然后赤身裸体入水摸取酒杯,在水中嬉戏够了,出水穿衣再饮酒。雷满建池主要是为了嬉水寻欢,而杨戬则主要是沐浴,因为他每人池,便让仆人在池边放上沐浴用的浴具及澡豆。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长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联姻好友吴充却极喜爱沐浴。吴充为培养王安石沐浴的好习惯,便与王安石、韩维三人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三人既已约定,王安石不得不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换新衣,从而变得讲卫生了。
苏轼也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后,身心畅快,诗兴大发,专门写了两首《如梦令》词,记述他沐浴的感受,写得非常诙谐:“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明代民间的浴室已比较普遍,一般均以白条石砌筑浴池,而且池与池相通。池下放置数口大锅,水烧沸后,有专人将冷热水搅动调温,所以浴室又被称为“混堂”。水温还分热、温、凉三种,方便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人沐浴。
清人石成金则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作人生四快事,认为只有让自己身体爽快,才足一种真福。并在《快乐原》中说到“沐浴之乐”云:“冬月严寒,不可频浴。其余三季,俱当频浴。须要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
明清人把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头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以沐浴为内容的笑话。
慈禧太后沐浴或美容时,喜欢用花朵作料,她常把金银花做的花露水涂在身体上轻轻拍干。而在洗澡时,则用大量的玫瑰花或茉莉花作香料,撒入水中,浸泡在花团簇拥中,享受鲜花带来的艳丽和滋养。
“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这是清代浴室门两边的对联。20世纪起,有些大城市将混堂改名为浴室,里面附有搓背、修脚、剃头等服务项目,设施也日渐完善,除池浴、淋浴、盆浴等外,有的还设有蒸汽浴,甚至还出现了专为妇女服务的女子浴室。
《说文》日:“澡身日俗。”沐浴有着很好的养生作用,可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振奋精神等作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沐浴不只是清洁身垢,还是一种休闲、增进心身愉悦的生活情趣。
作者:孙丽丽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