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故事多

“一字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魏,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前235)组织他的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书成后,吕不韦将之公布于成阳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上,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许诺若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他一千金。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后用来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古往今来,一字千金酿出多少故事。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书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当初玄奘从印度带回佛经,精心译成后,请李世民作了一篇序文。该序文加上太子李治所作的述记及玄奘的谢表,合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成亨三年(612),当时朝廷要将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下决心承担此任。怀仁和尚经过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莪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刻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因此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还有一个故事则是关于初唐诗人王勃的。公元667年,王勃从京都来到南昌。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又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诗中最后一句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辭。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最后一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伯舆听了都觉得不满意,怪他们全在瞎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来人追到王勃后,王勃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阎伯舆听到此语,心里暗想:“此分明是敲诈,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遂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不知其意。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伯舆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一字千金,并不止于为文。几年前,乌鲁木齐市一家企业千里迢迢去日本印刷精关的包装材科,印完后才发现给日方提供的文本中,“乌”误写成了“鸟”,一点之差,损失上百万元,创造了一字万金的纪录。

作者:李兴濂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