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如何从巫术变成经典的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有人说它夏商时就已出现,周代形成系统,所以,后人又把它称为《周易》,简称《易》。其实,《易经》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远古人留下的东西。当时人用蓍草和长短草棍摆出不同的形状,用来表达对周围事物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看法。
古人善卜,凡事,尤其是国之大事,必进行卜测。人类早期这一独特的巫术文化,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但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及其事情的真实内涵,今天已无法考证和知晓了。
古人好古非今,传说伏羲“观物取象”始作八卦;又有说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易传》。史书说孔子翻来覆去地读《周易》,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后来人们用“韦(皮条)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其实这些都是附会之说。不过是为了抬高《易经》的地位,故意编造的神奇说辞。
细究今日存世的《易经》,可以看出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从时间上看,《易经》成书应是殷商甲骨占卜以后的事。《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让我多活几年),五十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也。”按字面解释,孔子说“五十以学《易经》”有两层含义:一是“五十知天命”学《易经》,不会被迷惑;二是知天命又学卜术,不会犯大过错。但对孔子学《易经》,歷来学界存有质疑。《论语》有的版本就没有学《易经》的字样。孔子信天命,但不讲怪、力、乱、神。孑L子教人读《诗》《书》《春秋》,可没见他教过《易经》。《孟子》书里说《诗》《书》,也没说过《易经》。
《易经》说到底不过是一部卜卦之书,虽然其中有些谈天说地和论说儒理的东西,可查看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更多的是用它来算命卜卦。
后世的术士,古时称为数家,也就是打卦算命的人,他们擅长数术。所谓数术,就是用星象、五行、占卜等推测人事吉凶。术士用生辰八字等数字推导说事,用《易经》俗成的数术谈天说命。数目是他们演绎卦象的手段。术士卦书说的阴阳五行,充斥了大量谶纬迷信的东西。他们凭着一张嘴,云山雾罩,神奇诡秘地去蒙人。这些都是骗钱敛财的手段。说得更直接点,算命是欺骗愚蠢人的鬼说。凡事神秘化了,就必然是蒙人的。卜卦要是能算出吉凶祸福来,历史和人生就可以改写了。
归根结底,《易经》是一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筮书,而且是一本很实用的筮书。文史学者刘大杰(1904-1977,我国著名文史学家、作家、翻译家)说:“在功能与性质上,卜辞与《易经》大略相同,它们在古代都担负了‘决吉凶,问休咎(指吉凶,善恶。《尚书·洪范》说:箕子曾为周武王陈说五行阴阳休咎报应的事)’的任务。所不同的是卜筮的方法与体例。卜辞用的是龟,称为卜;《易经》用的是草,称为筮。在组织方面《易经》有一套完整的形式,结构复杂,在神秘的外衣下,反映出朴素的辩证思想。从占卜方面看来,《易经》比较卜辞,是进步得多了。”
溯本求源,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多源化的东西,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历史上许多东西不能用对错来评说,它们往往是相伴和相向而行的东西,有些甚至会在历史的传承中一直存续下去。考证和解读事情原委,对人们认识历史,汲取有益营养会有帮助。但过度的解读和放大一些东西则是有害无益的,对《易经》的解读也是这样。
战国末期,阴阳说和道学盛行,受此影响,儒家对《易经》作了种种新的解释,他们把数目演示的巫术,变成了数目的哲学,用数目说阴阳万物,这便是所谓的《易传》。按文体来说,传不同于“注”,它不是解释原文的字句,而是推演卦爻辞的意旨。在这里,推断演义是一种完全主观的行为,与据实解释不一样。
到汉代时,《易经》被列为儒经之首。究其原因,一是《易经》起始年代较早,以历史排序居首。另一方面,从政治上说,儒家撰写的《易传》讲阴阳天地君臣父子这一套,与汉武帝讲的道统相契合,《易经》又变成了一部传道的书。据此,到汉代《易经》被举到了诸经之首。
韩愈在《进学解》讲儒家经典时说到《易》,仅用了四个字:“《易》奇而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打卦算命的《易》取卦象于一切事物,许多时候说得扑朔迷离的;二是说《易》按阴阳之术来辩说道理,它有一定的规律。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大都是后人附会的东西,反映了儒家的一些哲学道理。阴阳是古人看世界的方法,那时,一切都用阴阳来划界和区分。大到天地、日月、昼夜、男女,微至腑脏、气血,概莫如此。 《易经》之术原本应是出之于阴阳之说。《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但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并不是从卦爻辞里探究出来的,而是那些作传的人把自己的说法附会到卦爻辞上面。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作家)说:“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藉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经过这样梳理过后,《易经》的历史定位会比较清晰些。儒家尊奉的《易经》,其实是一个混合物。《易经·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是说阴阳变化莫测,微妙难识,故而称之为“神”。《易经》里面有儒说,也有大量的鬼说。原本质朴的阴阳和五行之说,后来被玄虚的鬼神之说异化了。
有人说,阴阳和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这种提法好像少了点什么。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王权和皇权一直居统治地位,而天命论是他们维护其统治的命根子。他们用天命来包装自己,又用天命论来吓唬和欺骗老百姓。阴阳、五行,以至谶纬迷信都被裹挟了进来。统治者用这些东西,规范天时人事,道德行止,还用法律和经典固定下来。算命卜卦之所以到现在还如此风行,应该与此有关。
作者:郭新庆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