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是英军负责后卫?

1940年5月24日,对于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来说,既成就了他“闪击战之父”的美誉,又是他最懊恼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德国第19装甲军不仅完成对几十万盟军的包围,而且其前锋距敦刻尔克只有16公里,却接到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眼看着一场完美的“围歼战”,被自以为是的德国元首叫停,愤怒之情可想而知。好大喜功的戈林指挥空军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但轰炸并没有吓倒英国人,反而在短短的9天内撤出了33.5万盟军。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吗?

2天,对盟军来说,是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闪击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依赖坦克部队的凶猛火力,以及快速的推进速度,从而突破对手防御,不给其任何反应时间,直至全歼对方。德军突然停止进攻,不仅让盟军重新建立防线,而且有时间重新审视战局,并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首先,在连续20多天的战斗中,盟军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功,投降、撤退成了法国战役的“主旋律”,偶尔几次的反攻只能是“飞蛾投火”。随着德军包围圈的“收紧”,几十万散乱的盟军就像“无头的苍蝇”,既无士气又不知所措。

其次,丘吉尔对法国作为保卫英国的“桥头堡”,一度充满信心。但法军高层的悲观情绪,以及无效的指挥系统,让增援的英国空军损失惨重,无法阻止德军的“钢铁洪流”,反而白白地消耗本就捉襟见肘的空中力量。他决定放弃法国。

更重要的一点,停战的2天,丘吉尔也知道了德国人的“底牌”,攻占法国,逼和英国。也就是说,在法国境内的军事行动,都将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撤退到英国的盟军,不仅成为保卫英国本土的重要力量,而且可以利用海峡天险,继续抗战到底。

在英国远征军司令的请求下,丘吉尔同意实施“发电机计划”,将包围圈内的盟军撤往英国。英国海军部一面集中各种战舰,一面急忙调遣国内各大造船厂闲置的船只,甚至不顾保密措施,在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到海峡一边救助盟军。

一时间,从大到几千吨位的货轮,到小到仅能装载几人的游艇,数以千计的各类船只云集英国东南部港口。这支奇怪的“舰队”除了政府征用的外,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盟军的普通民众。因为,他们知道救助盟军,就是保卫英国。

德军恢复进攻,进展并不顺利。

1940年5月26日,被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几十万盟军,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利用德军停止进攻的2天里,一面构筑坚固防线,一面开始从海上撤军。当得知英国人开始逃离的消息后,德国元首命令恢复进攻,但进展却并不顺利。

一是,当停战的命令传达后,德军装甲部队立刻进入休整状态,连续征战17天的德军官兵,可以说是“人困马乏”,他们太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更何况,所有的坦克也进入到保养、维护的流程,转入到战时状态需要十多个小时。

二是,在丘吉尔决定撤退的那一刻起,英国远征军也彻底抛弃依赖法军担任掩护的想法,由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共同构筑防线,掩护部队撤离。说白了,“求人不如求己”,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英国人不再相信法军的能力。

随着德军收紧包围圈,圈内的英军也针对德军的装甲部队进行防御部署,并利用地形上的优势,构筑大量的反坦克壕以及反坦克火炮。尤其是英军目前处于“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状态,使得官兵们拼命防守,德军的进展缓慢了下来。

更关键的是,英国皇家空军奉命全力掩护部队撤离,尽管他们需要跨海作战,留空时间短,但依然对戈林的空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德军轰炸机常在对手战斗机的干扰下慌乱投弹,有的投向了大海,有的偏离了目标,轰炸未达到预期效果。

即使炸弹投在了沙滩上,也被柔软的沙子吸收了大部分的爆炸力,哪怕是在身边爆炸,无非是溅起一脸的泥沙而已。德军轰炸初期,没有见识过这么猛烈轰炸的盟军官兵们乱作一团,到后来干脆原地趴下,等德军轰炸机走后,继续有序撤退。

这种无目的的零星轰炸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习以为常的盟军官兵们,纷纷放弃戒备,做他们要做的事情,排在后面等候上船的士兵们,甚至玩起了沙滩排球,就像欢度周末一样悠闲自得。头三天,盟军共有6.5万人安全撤往英国本土。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