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在电视剧《于成龙》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出剧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将大将军赫里拘禁,并最终诛杀。电视剧中虽有虚构成分,但在真实历史上,于成龙、赫里,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活生生存在过的人,前者为文臣,后者为武将,按理说该是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有些时候,朝廷中还会出现武强文弱之事。

再说品阶,康熙曾亲提“高行清粹”匾额,以此褒奖于成龙,赞扬他为国为民做的贡献,可见他当真是个清官、好官,而赫里呢,是满洲贵族,也是康熙的外甥,地位高不可及,在真实历史中,电视剧中的场景会发生吗?我们先来说说于成龙的为人。

一代清廉之官,心中常怀百姓

1617年,万历皇帝对朝政之事愈加倦怠,明朝国力也陡转直下,慢慢衰落,朝政腐败之事日益常见,官官相护,百姓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官场,于成龙心中似有波涛激荡,迫切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这一现状。

可谁又能知道,明朝腐败已达根系。1639年,于成龙前往省城太原参加当年科举考试,在考场上,考官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收受贿赂,帮助他人作弊。看到这一幕,于成龙满心愤怒,他大笔一挥,在考卷上肆意抒发对当下黑暗时局的看法,表达自己胸怀抱负之心。

可当时毕竟不是往日的明朝,于成龙无奈名落孙山,虽有官员可惜他的才华,让他以备取生的身份参加会试,但于成龙早已心灰意冷,最终借故回乡。

此后清军入关,他再次参加科举,落榜后进入国子监学习。1661年,已经是44岁“高龄”的于成龙得到前往罗城县做县令的机会,当地土地贫瘠,百姓常年吃不饱饭,城内土匪肆虐,经常掠夺百姓钱财。

所以上任第一件事,于成龙决定大力清剿土匪,在此过程中,于成龙将自己的生命置身事外,还曾只身前往苗寨,劝说对方剿灭恶匪,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罗城县恢复往日平静。

于成龙不断升迁,康熙帝对他也颇为褒奖

既然土匪已除,接下来便是恢复发展了。“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同治”,这是他在办公处写下的一副对联,在生活中,他推崇吃苦耐劳的农民,时常奖励他们,自己的儿子从千里之外赶来探望,他却用萝卜青菜来招待,两袖清风,更让百姓爱戴。

在他的带领下,罗城县发展迅速,1667年,经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一职,两年后再次升迁,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由于政绩突出,1673年再度升迁,被调往武昌主持武昌府政务,同年,“三藩之乱”爆发,湖北各地暴乱严重,由于此前于成龙在当地有过任职经历,于是被派遣当地主导局面。

当时吴三桂为了制造暴乱,特封官职“札书”策反官员,可不料事态变故,出现了“伪冒札书”,收到的官员则被大肆滥捕,一时间人人自危。麻城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趁此机会发动暴乱。

于成龙搞清来龙去脉后,先是张贴安民告示,将事态缓和,随后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贼窝,劝说刘均孚,最终在十天之内平息动乱。

1678年,于成龙升迁至福建按察使,过了两年被升为直隶巡抚,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帝称他为“清官第一”,还亲自制作诗歌赠送给他,以示宠信,随后,于成龙被调任两江总督。

地位差距悬殊,真实历史中于成龙并不能处置赫里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这是于成龙的生活常态。1684年,时年68岁的于成龙逝世,在去世之前还依旧在审理案件。

百姓们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远近闻之,皆啜泣,如丧其亲”,出殡那天,无数百姓士兵伏地痛哭,连江中流水的声音都被盖了过去。康熙帝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谥号“清瑞”,以此纪念他一生廉洁刻苦。

可即便如此,相对于赫里的尊贵身份,于成龙也无法处置他。赫里可是满洲贵族,当时康熙皇帝的外甥,只有康熙敢处治他,于成龙即便再过优秀,官职再高,也终究是近臣,无法与皇亲国戚比肩,就连当时专管刑法的刑部尚书,在赫里面前都要礼让三分。

所以即便于成龙真要杀赫里,基本上也就把自己的仕途一并陪葬,并且,很大可能会连累家族,满门抄斩只是康熙一句话。另外,在现实中,士兵根本无权进入赫里的住所,他住的可是满城,周围都有八旗重兵把守,想要突破这层防御谈何容易。所以综合原因,这件事在电视剧中还能虚构,但在真实历史上则绝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