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生活化的电影-《欢乐时光》,细致,井井有条,娓娓而来,漫长却不失分寸,不是日影,而是日剧,还是最好的那种,滨口龙介的镜头带着生活的温度,所有日常琐碎和两性关系的巧妙叠加,像有吸力般将观众带入四位女性的人生。中年素人演员的喜怒哀乐,让人看得心如死灰。
《欢乐时光》以形似“堆砌”的方式来捕捉、提炼日常真是方便有效,如一条漫长的捷径,在随性的组织里就可以举重若轻般地获得巨大的能量和数度微妙的时刻,来入微地展现每个人的情感、状态、所遇的困境。虽说议题还是些许老生常谈(家庭崩溃过程好多黑泽清影子),但不可否认依旧看的很入味。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神户街景,也感受到了很多身边的事。这五小时的映像或许略显乏长,但这种完全“日常化”(全是业余演员)的手法就好像把电影时间转换成“生活时间”那样,何为电影,何为演技,何为幸福,看完这部作品后确实会得到新的答案。拍得很长,却想一直跟着看完,写这样一个日常化的剧本,应该可以成为每个热爱生活的创作者的目标。
全片几乎都是业余演员出演,几乎都是通过坐着对话展开剧情。动作极度受到抑制,而情绪掌控极好。片中没有一个坏人或者好人,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回避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实的客观呈现,呈现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逃离却又逃离不了的困境。内心的焦灼最终也只能在陌生人身上寻找慰藉,短暂的欢愉让自己麻木与遗忘。哪有什么欢乐时光啊?只是暂时离烦恼的现实生活远一些而已。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演员颜值不高,节奏也太慢了,毫无必要拍这么长,朗诵会这样的超长段落,逼着观众听小说,只能算导演手法拙劣。在某种长度“至上”的观点下,似乎也应时产生了某种庸长的电影,因长而庸,被长而累。这是一部反剪辑的电影,将那些被传统剧情片中认为较为琐碎、缺乏叙事功能,从而一般被省略处理的场景的全过程全部保留,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时光。我承认这种美学手法的价值,然而想问一个问题,片长五个小时的必要性在哪里?或许说边际价值极低。
不管怎样,这部影片类似想田和弘的纪录片工作坊质地,动作被压抑,台词被稀释降低,呈现出麻木空洞机械的状态,精神状态描摹,冲淡戏剧冲突。形式特别,情绪被生活流推着走,时间就这样,淡而沉静地缓缓流过。抑制住的动作与依赖对话推进的情绪,掌控力非常惊人。最后一小时矛盾有点太过集中,冲散了“浪费时间”的美妙流逝感。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最不需要质疑的就是片长,因为最精彩的两段—形体课和朗诵会如此完整的呈现,本身就是一个当代行为艺术品。演员几乎没有颜值,却让人更关注他们内心的挣扎,了解之前,每个人都看起来像个正常人,也都有过一段欢乐时光,但谁又是真的欢乐呢?导演将电影中的时间还原到生活中我们认同的时间,而且真的做到了,所有冗长的情节对观众来说变得更亲近。
这部电影也是对历史、学院和产业电影形成的审美权威的“温和的拒绝”,也许这就是女人们的优雅与美德。整部影片各种意义上,反射着浓厚的,独属于“日本”的民族性格(国民根性)和美学。剧本控制了节奏速度,甚至还放入了超长的段落,完全要观众进入角色的生活细节之中。影像风格虽不炫目,但大银幕看下来仍然充满电影感。男性导演的剧本能把女性角色处理的这么细腻,看来和素人演员们做了不少功课。
看完真的像生命得到很棒的延展,或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或许光光凝视一块银幕五个多小时就够了,或许进入到心如死灰的境界。一定要慢慢拍才能体现它的好。随着天色暗下也渐渐黯淡的面孔,晃动的公交车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不管是单身、结婚、有孩子没孩子的四个女性,似乎都滑向了很难有什么起色的中年轨道,无人倾听、无人理解,这么一想真是太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