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这句名言为什么反着说就是杀身之祸?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皇帝想赐给岳飞宅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皇帝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道:“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能太平了。”)这段宋高宗与岳飞君臣之间的对话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岳飞这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名言也流传千古,被后人广为传颂。然而,此话虽然出自岳飞之口,但岳飞自己却并未能参透里面的真正含义。

岳飞是南宋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他一生指挥大大小小战役无数,从未有过败绩,金国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被他打到几乎自闭,以至于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感叹。除了军事能力杰出外,岳飞在文才方面也远远超过与他同时期的那些将领,无论诗文还是书法,都显露出大家风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岳飞个人品德也堪称典范。他爱兵如子,体恤部属,但又治军严明且处处以身作则。早年岳飞嗜酒如命,宋高宗担心他喝酒误事,所以对他说了句:“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爱卿将来到了河朔,才能放开了喝酒啊。)结果岳飞从此滴酒不沾。

在岳飞观念中,文臣在朝廷里能为国分忧,不贪慕个人荣华富贵;武将在战场上能舍生忘死,不瞻前顾后。只要做到这两点,那么何愁天下不太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种观点虽然完全没问题,可岳飞却未能参透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

对于皇帝来说,最让他头疼的文臣不是贪钱的文臣,而是那种动不动就跟皇帝玩死谏的文臣。这些人经常以儒家大道理做护盾要皇帝接受某项他们认为很好的建议,不接受就表示自己要血溅金銮殿,你一死了之,让皇帝背负昏君骂名,这类人是最难惹的。同理,皇帝最头疼的武将不是怕死的武将,而是洁身自好,白璧无瑕的武将。

作为一名乱世中的武将,平时打点秋风,贪墨些公款,甚至偶尔强抢个民女什么的都不算大事,这样的人有瑕疵,永远有小辫子抓在皇帝手中,所以对于这类武将,皇帝是比较欢迎的。可是岳飞没任何不良嗜好,有人给他送美女,他给退回了;皇帝有意无意中说了句少喝酒,他就把酒戒掉了。近乎完美的自律。

如果光是品德无暇也就算了,可关键岳飞还很能打。他的能力凌驾于同时期所有名将之上,虽然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但无论在哪方面,他们与岳飞都相差甚远。韩世忠后期战绩平平,主要功绩体现在守土有方;张俊多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且贪婪好财,与秦桧沆瀣一气;刘光世则更是没什么优点可言。反观岳飞从早期的建康之战,到中期的平定洞庭,再到后期的北伐战役,岳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人的军队都是兵匪一家亲,可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纵观整个大宋朝,能与岳飞最接近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要知道他老赵家的皇位当年就是太祖皇帝通过“陈桥兵变”从老柴家夺过来的。赵匡胤能这么做,谁知道岳飞会不会这么做呢?如此岳飞,怎么能让宋高宗不感到害怕?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和老赵家的半壁江山,宋高宗最终还是决定与金国议和。与此同时,他和秦桧立即着手夺走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

夺权过程比较顺利,之后便是要展开进一步清算。秦桧等人先是找韩世忠下手。韩世忠听闻此消息后,立马跪倒在宋高宗跟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认错,于是宋高宗就放过他了,韩世忠安全着陆。可是当秦桧清算岳飞的时候,岳飞执拗的性格再度发作。他对秦桧等人不屑一顾,只坚持认为自己并无任何过错,殊不知“莫须有”也能成为死罪。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