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使齐亡国的燕将乐毅,为何要投奔赵国?最终下场又如何?

他是威名赫赫的沙场名将,曾为燕国的军事实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是攻城略地的能手,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之内攻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险些使齐国亡国。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将却投奔了其他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这名大将是谁呢?他的下场又如何呢?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优秀的战略家,官拜燕国上将军,受封为“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的先祖乐羊曾是魏文侯手下的著名将领,由此来说,乐毅也是将门之后了。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可以说名噪一时,长大后在魏国当了一名大夫。

这时的燕国由于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惨败,燕昭王時刻没忘记为燕国雪耻。但燕国柔弱又位于僻远,昭王自忖能量不能积极防御,因此便屈己礼贤,聘用贤能之士相佐。

乐毅这时替魏起兵燕国,燕昭王见乐毅一表人才、器宇轩昂。接触以后更是觉得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就用客礼厚待乐毅,并要求乐毅留在急需人才的燕国。乐毅几经退让,但最终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在燕国做官。

燕昭王知道乐毅才能非凡,就封了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给乐毅。此后,乐毅一面训炼燕军,一面辅助燕昭王开展政治改革。历经很多年,燕国群众殷富,财政冲盈,士卒乐战,为攻击赵国提前准备妥当。

此时的齐国由于国力强盛,所以穷兵黩武,大肆扩张。齐闵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然后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击败宋国,可谓是扩地千余里。

诸侯各国在强劲的齐国眼前都表明顺从,齐闵王因而而骄慢骄傲自满,不把各诸侯王放在眼里。因为齐闵王的蛮横自恣,再加对里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仇于诸侯,导致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局势恶变。

燕昭王经过数年的建设,积攒了一些实力,迫不及待地要兴兵伐齐。可是,却遭到了乐毅的极力反对。

乐毅说;“齐国虽然存在内患,但是由于它实力雄厚、地广人多,且军士勇猛、善于攻战,如果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也许难以制胜。假如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务必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入独立的处于被动影响力,即可取胜。”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战略。

公元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另外乐毅还把握着赵国的相印),率燕举国上下之兵与赵、楚、韩、魏四国之军兴师相互伐齐。

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乐毅给了齐军以出乎意料的严厉打击,在济水之西一举击败齐将触子带领的齐军主力。

齐军大败,齐闵王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乐毅当机立断,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从而攻克了临淄,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齐闵王见大势已去,就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

获知这一信息后,燕昭王大幅喜悦,亲身到济水前去犒赏、宴飨兵士,还封乐毅为昌国君,以表荣宠。

攻破临淄后,乐毅依据对局的趋势,进一步制订了打垮齐国的战斗计划。

计划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突然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君主的更迭,使得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而就在此时,齐将田单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之所以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是因为他有私心,而且还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田单的反间之计成功了,燕惠王信以为真,于是就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收缴了乐毅的兵权。

乐毅分析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就意味着听信了谣言,中了齐国的奸计,如果自己一旦回国,一定会受到灭门之罪,而且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再三权衡之后,乐毅决定去投赵国。

乐毅来到赵国后,受到了赵惠王隆重的接见,还被封在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

乐毅奔赵后,骑劫接管了前线所有的兵权,他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善待齐人百姓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残暴的杀戮,这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之后,齐国大将田单在即墨市城大摆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掉骑劫,继而追歼燕军到黄河旁边,占领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赶出齐境,这就是在历史上知名的“田单复国”。

齐国复国,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至于功亏一篑、劳民伤财。又怕投身于赵国的乐毅会掉过头来攻打燕国,于是就写信责难乐毅。

乐毅见了责备书后,针对燕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为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就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以表其赤子之心。

燕惠王见此书后,感到惭愧,为了弥补对乐毅的不公待遇,同时也为了笼络乐毅,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也没有对受到不公的事情耿耿于怀,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和平共处。乐毅也得以终老于赵国,成为战国时期少有的得以善终名将之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知历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