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一生中有什么事迹能让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曾巩字子固,公元1019年生于江西南丰,公元1083年卒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这位文学家曾经历了长达二十一年的科考历程,一个个困难与坎坷始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跟随父亲进京,却遇父亲暴亡。他两次参加科考,却两次名落孙山。他直到三十二岁才结婚,三十九岁才中进士。

景祐三年(1036年),十八岁的曾巩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本想登高望远,却不想竟名落孙山。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次年,他任县令的父亲遭人诬陷被罢官,全家十余口人的生计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

曾巩只好放下书本下田干活,操持家务,甚至做起了生意,在东南沿海一带终日奔走。

虽然生活不易,但毕竟靠着殷实的家底支撑过了这次难关。

庆历元年(1041年),二十三岁的曾巩再次进京,入太学,拜访欧阳修,撰写《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还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在向欧阳修请教的同时,他还诚心要拜欧阳修为师。

当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时,不禁赞叹“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说道:“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这一期间,曾巩还结识了王安石,还成为了好朋友。

对于王安石的才学,曾巩十分佩服,赞其文章“大匠谢刀尺”之境。

可是,庆历二年,曾巩与其弟弟都名落孙山,而王安石却中了进士。

庆历四年(1044年),曾巩为了推荐王安石,撰写了《上欧阳舍人书》,认为:“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庆历七年,其父客死在流放途中,但是曾巩没有心灰意冷,此后十余年,他闭门授书,承担起养家之责。

当曾巩再次落榜,欧阳修为他作《送曾巩秀才序》,认为:“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回到老家后,曾巩始终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保持着联系联系,常常受到勉励。王安石等人也一直和他保持书信往来,这使他在困境中得以安慰。

尽管勤学苦读,但由于身体有病、生活困难等,曾巩几次不能赴京应试。

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九岁的曾巩第三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考官正是其恩师欧阳修。

果然,最后不但曾巩,以及其两个弟弟曾弁、曾布,还有两个妹婿王无咎、王彦深,一门五人都高中进士。

与此同时,来自眉州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也一起同登进士第。曾巩从此步入政坛、文坛。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文学思想博学多才,文学成就斗量车载,文学造诣被后人赞叹“前续孟学于不传,后开程学于未显”。

将曾巩看作前承孟子、后启二程的圣人,或许赞美有些过分,可也不是没有道理。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曾巩:自己门下的弟子成百上千,但天赋最高、成就最大的当数曾巩。甚至有一次考试中,欧阳修还把苏东坡的文章记在了曾巩的名下。

一次,欧阳修组织省试知举,读到一篇堪称奇文的文章,十分惊喜。由于他知道自己爱徒曾巩也参加这次考试,于是就认为此文是曾巩写的,想给此文打满分,列为第一,可是一想到曾巩是自己的爱徒,将他作为榜首会遭到旁人的诟病,说他徇私枉法,偏袒亲友,就把此文列为第二。

可见,在欧阳修心目中,曾巩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生前名声隆盛,死后一样被人推崇。陈师道、曾肇等曾门弟子对自己的老师恭敬有加,而朱熹这样儒门圣人,对曾巩也是赞赏不已:“余年二十余时,偶读曾子之文,窃喜而效之,但才力浅短,难以遂愿。今六十有余,读其遗文,仍觉简严静重,盖其文如其人也。”

至明清,明代著名文学家朱右甚十分喜欢唐宋古文。他选编三苏、欧阳修、柳宗元、韩愈、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名为《八先生文集》。

此后,曾巩的文学造诣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可、推崇,最终成为青史留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