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贾诩为什么是活得最久的哪个人?

作为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贾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堪称“算无遗策”。作为曹操的对手,他曾两度让曹操败得很难看;归降曹操后,又深得曹操信任,还在后来的曹魏继承人之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凉州区)人。贾诩足智多谋,善识时务,少年时虽举孝廉,但不为人知,只有汉阳人(天水市)阎忠认为他具有张良、陈平之才。要知道,张良、陈平可是辅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的重臣,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谋略家。

在三国时期,相较享年70岁的孙权、65岁的曹操、62岁的刘备,甚至72岁的司马懿,76岁的贾诩确实长寿了。

那么,贾诩为什么能活的那么久呢?

我们知道,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加上连年战乱,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所以,当时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民众的寿命都很短。

不过,生逢乱世的贾诩,人生道路不乏曲折起伏,却以高位高寿善终。主要还是因为他奉行自全之道。

贾诩的先祖为西汉时期的贾谊,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一位。这位贾谊,不但是一位文豪,在政治上也十分有抱负,针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过,只因他性格率直,不懂官场之道,稍受排挤又容易愤世嫉俗,最后因抑郁过度而亡。

后世贾谊的子孙,多继承了其文才,并世代入朝为官,自西汉至东汉,贾家出了很多大官。

到了贾诩这一代,其祖父就在西北地区担任太守之职。

当时东汉正在走向衰亡,对西北等地难以控制,在异族势力威胁下,连年战乱,想要在那里当太守,光靠文学才华没用,需要军事才能。

因此,贾诩这一代的家风,与贾谊相比,更注重军事、谋略了,贾诩的父亲就是一位将军。

受家风熏陶,少年时期的贾诩就有过人表现。汉灵帝光和二年(179),他因病辞归故里,行至汧(陕西省汧阳县)境,被反叛的氐人俘虏。贾诩对其首领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太尉段久为边将,威震西土。诩本非外孙,只是急中生智,借段威名以骇唬对方。氐人果然不敢杀害,礼送之,而同伴数十人全部遇害。

成年后,贾诩在三国乱世之中,更是屡次有惊人表现。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并州牧董卓进入洛阳。威逼皇室,拥立刘协为献帝,自任太尉、相国。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任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发动宫廷政变,董卓被杀,其女婿牛辅和很多部将自然也不会被放过。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都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家躲避灾祸。贾诩说:“听长安来的人议论,他们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大家各自回家,只要有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解决。我们不如集合起来,招兵买马,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了,就能以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如果失败了,那时候再走再逃也不迟。”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

于是,众将再次合兵进攻长安,最终酿成震动朝野的李郭之乱,不过这是贾诩始料未及的。

论功行赏时,李傕等认为贾诩有很大的功劳应当封侯,贾诩不接受;又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贾诩又推辞,最后他出任了低一级的职务尚书典,主管国家官吏选拔。

在任职期间,贾诩推荐了有才能的人,李傕等人虽胡作非为但,对贾诩既惧怕又尊重。这时,正好贾诩的母亲去世,辞官奔丧,免去尚书典职务,改任光禄大夫。

后来,李傕、郭汜在长安发生激烈矛盾,贾诩对他们多次劝导,敦促李、郭和好,礼送汉献帝东归洛阳,保护大臣等方面贾诩也出了大力。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离开长安后,贾诩主动辞官,远离宫廷角逐。

后来,他又归附曹操。他发现曹操猜忌之心很重,而他自己恰好又是一位出谋划策、参与机密事务的谋士,如果过于张扬的话,恐怕就会让曹操大起疑心。

于是,在归附曹操后,贾诩改掉过往做人处世的风格。

他一般不会主动献策,因为曹魏集团的谋士多如牛毛,何必要他来多嘴?除非曹操主动询问,即使问起,他也要按照问题所涉及的利害关系,尽量委婉回答。

如当时曹丕、曹植对继承人的位子正争得热火朝天,曹操心中实际上有些偏向曹丕,但他还是请教贾诩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

面对曹操的明知故问,贾诩早就猜出他的心思,并没有直接公开支持曹丕,而是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来回答,让曹操在一阵大笑中,暂时消除对贾诩在这件事立场上的猜忌。

当时,贾诩一家人,非常低调,大门一般都是紧闭不开,与许多达官贵人门庭若市、呼朋唤友的局面大不一样。对于子女的婚配,他也没有按照当时的“习俗”,与权贵联姻,而是选择一些普通人家。这种自全之道,不仅让贾诩躲过曹操的猜忌,还让他躲过曹丕的猜忌,得以善终。

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这一家风,一直平平安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