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鹀为何在野牦牛的脚印里筑巢?

青海省尕尔寺,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寺庙,位于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尕尔寺附近有高山草场,有原始森林,还有青藏高原少见的峡谷森林景观。

在尕尔寺大峡谷,栖息着一种神秘的鸟类,叫藏鹀[wú]。它体型小巧,数量稀少,许多鸟类爱好者去寻找它的踪迹,都难以遇见。

藏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南部扎多、曲麻莱、东南部河南县,西藏昌都地区北部澜沧江上游,此外在甘肃尕海湿地也有发现藏鹀的踪迹。

01体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两条白纹,仿佛画了白眉毛

小小的身躯,体羽如麻雀,黑白灰与栗红色混搭,这就是小型鸣禽——藏鹀。它胸前的羽毛蓬松柔软,显得圆滚滚的,但体态却比较典雅。

藏鹀有一双漆黑的眼睛,眼睛上方有两条白纹,一直延伸到脑后,就像画了夸张的白眉毛。它的喉部,也是一抹白色的羽毛,鸣叫时会跟着颤动。

背部的栗红色,是它身上唯一鲜艳的羽毛,身前由黑色过渡到灰色。翅膀除了大覆羽与背部同色外,大多呈暗蓝灰色。黑褐色的尾羽,乖顺地长在身后。

藏鹀的喙呈现圆锥形,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鸣叫时一张一合;啄食昆虫,又快又准。

02在野牦牛踩过的脚印里筑巢,远远见到人就躲起来

藏鹀喜欢待在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栖息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踪迹隐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

因此,研究鸟类的科学家,唯有爬到林线以上的地带,才有可能见到野生藏鹀。在对藏鹀进行调查中发现,藏鹀喜欢在野牦牛踩过的脚印里筑巢。

藏鹀在海拔3500米至4700米左右的草甸地区筑巢,巢址选择在隐秘的地面上,有凹陷的坑里。

野牦牛走过的地方,踩出脚印凹陷,不大不小,正好合适。藏鹀就直接选择了野牦牛的脚印,作为自己的巢,在脚印里铺垫干草、羽毛等,就是一个舒适的小窝了。

藏鹀通常单独活动,或者成双成对一起觅食,主要吃昆虫,蝗虫、 蟋蟀、金苍虫、蚁类等多种小昆虫,到了秋季还会吃少量的植物浆果。

到了冬季就会结成小群体,飞得不高,常常站在灌丛上唱歌,尾巴翘得高高的。就算下雨天,也还会站在灌丛上,丝毫不怕被淋湿。

但它们生性害羞,胆小机警,远远的见到人就躲起来。人为干扰越小的地方,越适合藏鹀栖息。

03通过叫声来占据领地,鸣叫时气势十足

藏鹀是小型鸣禽,善于鸣啭。虽然个子小小的,但却有比较强的领地意识,尤其是在繁殖季,雄鸟大声鸣叫,吸引雌鸟的同时,也是在占据领地,警告别的雄性不要入侵。

在不同的情境下,藏鹀的叫声也会有所不同,鸣叫时嘴巴一张一合,全身跟着抖动。站在灌丛上叫起来,姿态优雅,但气势十足,很有“主角范儿”。

通常情况下,它们会发出短促的啾啾叫声,与戈氏岩鹀的叫声相似;当它们飞行,叫声是tsip tsip;当它们要与同伴联系时,就会发出细细的拖长的叫声seee。

在繁殖期,雄鸟的叫声更密集更动听,一边飞行着追逐雌鸟,一边发出动听的歌唱,以这样的方式赢得雌鸟的青睐。

04食肉动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胁着藏鹀的繁衍

藏鹀是神秘的稀有物种,人们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1900年,俄国军官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在西藏昌都北部发现了藏鹀。

此后,关于藏鹀的记录几乎没有,直到2005年观鸟专家扎西桑俄在青海白玉寺后山发现一只藏鹀,揭开了藏鹀的神秘面纱。

在自然界生存,藏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生存威胁,食肉的猛禽、兽类动物,不仅会捕食成鸟,还会捡食藏鹀的蛋。

对于个子小小没有战斗力的藏鹀来说,它只有借助灌丛的遮蔽才能保护自己未出生的宝宝。所以在选择巢址时,会尽可能选比较隐蔽的。

然而,人类的活动对藏鹀的影响也不小,畜牧业扩展,在放牧活动中,牲畜会占据草甸,同时还有可能踩踏藏鹀的巢与卵,直接影响到藏鹀的繁殖。

为了促进藏鹀的种群繁衍,当地的一名农场主同意将自己的冬季牧场近600平方千米的范围作为藏鹀保护小区,专家扎西桑俄在此地尝试多种保护藏鹀的方法。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摄影:鸟林细语、大山雀、高向宇、曾祥乐、董磊等

参考资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国科学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西南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