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临淄,大概有人会想到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等。提到青州,有印象的朋友也许会想到它是大宋才女李清照的故乡。
临淄和青州,可谓是英杰辈出。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当过山东齐地的中心。今山东主要由古齐地和古鲁地两部分组成,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古齐地较为发达,所以可把山东齐地的中心视为山东地区早期的中心。
魏晋前,临淄占据当之无愧的c位;魏晋之际,青州取代了临淄的中心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上图_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
一、中心演变的历程
魏晋之前:临淄
本文探讨的地域范围是齐地,临淄在战国时期是齐国的都城,也是战国最大的城市,作为中心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从《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描写中一窥临淄人口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立齐郡国,齐地城市分布以齐郡治所临淄为核心,辐射第一圈层千乘郡等,以及第二圈层平原郡等。在西汉183个城市中,临淄是绝对的主位。东汉的行政制度与西汉略有不同,但也基本继承了西汉格局,承认了临淄的核心地位。
可用《史记》概括两汉临淄的盛状:“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临淄在两汉的经济和人口实力,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啊。
但进入三国,战乱纷争增多,临淄受到战争的冲击,齐地中心逐渐向青州转移。
上图_ 战国时期的 临淄
魏晋之后至明朝前:青州
青州在魏晋以前概念比较宽泛,那么在这里主要讨论它初始发展为中心位时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广固”。
光绪时的《益都县图志·武备志》用一段话简要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齐地中心由临淄向青州转移的状况:“自曹嶷……移镇广固。刘宋之世,夷广固,城东阳。齐天保中,移县来治,青州遂为重镇。”
青州的重镇地位给它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收益,让它逐渐成长为齐地中心。在隋唐宋元时期,它都享受到了作为中心的颇多好处。
直到明朝皇帝设立山东行省,立同在齐地的济南为省会,青州的中心地位才告一段落。
了解了齐地中心转移的基本脉络,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探讨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大背景下,齐地中心转移的原因了。
上图_ 三国时期 青州、徐州
二、山东齐地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
1.政治原因
战国时期,临淄是战国七雄齐国的都城,其在齐地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在两汉,临淄是齐地辐射能力最强的核心城市。应该注意到在封建社会,核心城市聚合了经济、军事等多重职能,临淄因而顺理成章成为政治中心。
可惜临淄的政治地位在魏晋南北朝不及从前的显著。临淄经常有外者入侵,也并未成为哪个政权的首都,在齐地的影响力便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许多政权选择在青州割据,纷纷在青州建城,逐渐把青州从一个概念上的地理名词变成实实在在发展的城市。
上图_ 后燕 西燕 南燕 北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广固城当过十六国格局政权中南燕的首都。南燕这个政权存在20年,在齐地颇有影响力,广固城也就成了当时齐地的政治中心。
南北朝时期,北魏占领青州,因广固城毁,故在其东面建立东阳城。后来东阳城小拥挤,又在东阳城的南面建立了位置较为宽阔的南阳城。
青州三城和临淄虽然都经历过战争的破坏,但总体来说统治者也在不断的修复和建设,所以整体呈发展的态势。
再者这青州三城,虽然数量看起来多,但位置集中,可以凝聚力量辐射周边城市,使得青州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综上看来,临淄和青州在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影响力一降一升,一目了然了。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2.军事原因
首先,青州军事人才辈出
在古代,齐地发生过许多战争。这时候如果一个地方的人能展现出突出的军事素质,一定是会被看重的。
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曾经在青州收编十万“青州兵”,扩充了曹操兵力。曹操的青州兵后人评价参差不齐,但其刚直勇猛还是得到多数认同。
宋神宗则是直接称赞青州兵,称“‘京东武卫军素号精悍得力,不减陕西兵。盖青州营兵沉鸷骁悍,其天性也。’”
青州人英勇的气质,自然被魏晋南北朝的想要扩张的枭雄看在眼里。毕竟如果有勇猛的人能够守护和帮助自己,统治者也会有更多的安全感。
上图_ 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
其次,青州的军事优势比临淄明显
临淄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有一定的倾斜度,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等,最高海拔处不到1000米,在地形上没有明显的防御优势。
作为齐国国都,临淄很早就发展了淄河——泥河为护城河、宫城和大城的防御体系,具有一定的防御基础。
但总体来看,临淄的防御能力难以承受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率颇多的攻击。
而青州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成的“三城”——广固、东阳、南阳有着较好的防御功能。
《晋书》称广固城,“山川险峻”。
《青州府志》称东阳城:“控带阛阓,巷陌歧出,所以得以“千军之伏,出奇制胜”,又称南阳城“依山俯涧,基址壮阔。
青州处于海与山之间,古人善于借用其依山的优势加以防御,可谓是明智的。
相比之下,青州的确比起临淄更有防御优势,也难怪曹嶷“以临淄地原难守”,要把自己的治所设在广固了。
上图_ 《青州府志》
最后,临淄遭战火破坏严重
临淄在魏晋前经济基础不错。
《史记》称临淄“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可得临淄在经济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
《汉书·贡禹传》提及临淄官营手工业的情况,称“方今汉元帝时齐三服官(专作天子之服)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临淄是汉朝纺织中心之一,不仅负责向宫廷提供织品,还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博得“东方古罗马”的美名。
临淄的文化也很发达,在战国时期就有稷下学宫。两汉时,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当地人乐于追求风雅。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图_ 临淄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发展的优势。但在战争纷乱的时候,乱臣贼子往往会格外被激起对名城,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名城的占有欲,增加自己割据的优势,使得名城成为无辜的抢夺对象。
临淄就是这么一座无辜的名城。
临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先后被刘宋、萧齐、北魏、北齐等抢夺,严重遭受了战火的迫害,故城几乎全毁,整体元气大伤。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过去,化为泡影。
如今临淄和青州已经不复古代时的繁华和万众瞩目了,但这两个地方留下的古城美景和人文传说,依旧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当地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文:夏祯
参考资料:
【1】郭声波、吴宏岐编著 《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M]. 2007
【2】郭庠林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研究》[M]. 1998
【3】张富泉 《从考古资料看战国时期都城的防御功能——以齐都临淄为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